关于教育资源建设和规划布点的建议的答复(转)
你 们的议案非常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理念,加大市区财政投入,优化市区教育布局,着力 推动一批重点项目实施,努力扩大市区教育资源总量,提升教育发展质量。先后在旧城改造中实施完成了市实验学校、书院中学、尼山小学搬迁和鹿鸣小学扩建工 程;在南区新建了新世纪学校,启动了市技工学校整体校园搬迁,明确市技工学校老校园继续作为市区义务教育用地;在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先后实施了市新星学 校、东港学校、新星初中建设项目;在西区新建了白云学校,实施新湖学校建设项目并引入市实验学校办学;在衢化片区理顺办学体制,加强资源整合,改扩建了巨 化中学、巨化一小,等等。通过以上项目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区教育资源紧张局面。
根据《衢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我市到2015年,要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20年, 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主要发展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从目前来看,我市推进教育现代化过程还存在困难和问题,特别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任重道远。近 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快速向市区集聚,以及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诚如议案中所言,对照《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县(市、区)评估 操作标准》的规定,市区学校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容量不足、班级学额过大等教育资源紧缺问题愈加突出。
市政府十分重视市区教育资源问题,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作出指示,沈仁康市长在专题调研教育工作时,指出要加快制订完善市区教育布局规划,着力推动一批学校项目建设。今年3月12日,市政府专题召开市区教育布局问题协调会,要求按照市区义务教育以县级政府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科学规划市区教育布局,整合盘活市区教育资源,有序推进教育项目建设,为与全省同步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奠定基础。7月22日,分管副市长马梅芝调研教育工作时,指出要创新思路理念,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多元化投入格局,全面促进教育工作的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衢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义务教育条例》,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一、强化政府责任,加大公共财政投入。 学校布局和建设牵涉社会、经济、教育、规划、人口等诸多因素,城区义务教育又涉及柯城、衢江两个区,因此,要继续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按照义务教育县级政府 为主的管理体制,加强统筹协调,督促柯城区、衢江区、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市西区管委会及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依法保证教育投 入,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下的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公共教育经费依法实现“三增长”、“两提高”。
二、优化教育布局,加快城区学校建设。一 是由市规划局牵头,会同市教育局、柯城区、衢江区和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市西区管委会,进一步制订完善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并及早提交市政府研究。二是建 立由政府牵头,教育、规划和财政等相关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根据专项规划制订分阶段实施计划,推进义务教育阶段的项目进度。三是着力推动一批项目实施。重 点加快推进市工程技术学校二期工程,为原市技工学校搬迁后作为义务教育学校用地做好准备;进一步深化双水桥片区小学、幼儿园项目选址规划等前期工作,并争 取尽早启动实施;完成新湖学校项目建设,确保2013年秋季开学招生。议案中所提及的其他学校项目建议,市、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将统盘考虑吸收到正在制定的专项规划中。
三、多措并举,缓解就学压力。一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实施义务教育布局优化、学校标准化建设、优质资源共享、小班化教学、教育质量提升、弱势群体关爱等6项 工程,提高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从方便学生就近、就地入学需求出发,统筹有关教育资源配置,视必要合理恢复部分原来已撤并 的中小学校,以此减轻市区学校入学压力。二是统筹公办、民办教育发展。重点是要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出台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力争扶持力度更 大、政策更优惠,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为群众提供多样化的教育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