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城市-新加坡---观后感(转)
英国人史丹佛·莱佛士在一八一 九年抵达新加坡,代表英国东印度公司从荷兰人手中取得新加坡的经营权。五年后,新加坡正式成为英国在东方的殖民地之一。莱佛士曾任爪哇地区的副总督,行政 经验丰富,在短短的八个月中就完成了新加坡第一张城市规划图。莱佛士规划了行政区、港区、码头,以及不同族群的住宅区。这一个规划,奠定了新加坡城市发展 的基础,并且留下了英国城市规划的传统。莱佛士的城市规划至今大致被保存下来,成为新加坡城的历史核心区。
新加坡河口是个天然良港,英国人最擅长海运经营,莱佛士的港区建设使得新加坡在一八七零年代就成为欧洲与亚洲之间最重要的转口港。
开港之后,经济繁荣,吸引了大 量的移民。人口由一八三零年代的三万人持续增加到五零年代的八万人。最主要的移民是来自福建、广东地区的华人,华人一直占新加坡总人口比例的八成以上。新 加坡的原住民是马来人。与华人同时移民的还有印度人。这些不同的族群在新加坡形成一个多种族、多宗教的文化拼图。
一九四一年底,日军发动战争,七天之内就攻陷了兵力薄弱的英国军队。英军投降日,刚好是中国农历新年。日军进城,对不同族群进行一系列拉拢与分化政策,种下了日后不同种族之间关系紧张的原因。
一九四五年八月三十一日,日本宣布投降。九月五日,英军重返新加坡,虽然接受当地居民热烈的欢迎,但是胜利的喜悦是短暂的,战乱留下了一个百废待举的城市。
战后的新加坡,一直到1950 年底都是英国的殖民地。当时社会上问题很多,许多都是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譬如住房问题,城中许多的住宅都是二至三层,然而其中住了三四十户人家,每一 层住了十到十二户人家,共同使用一个厨房,一个厕所,儿童缺乏游戏空间。当太多人住在一起时,尤其当族群不同时,自然会问题紧张。
战后很多学生离开学校,因为战 后的婴儿潮,工作机会很少,只有当公务员,还有在外商公司,从事进出口贸易等等。还有一些个人的店铺工作,中文学校毕业的学生,却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只 能在一些中国的店铺工作,且仅能糊口,所以情况非常糟糕。令人们最开心的是能够找到一份工作与一个住处。
这就是五零年代新加坡的情况。
战后的新加坡举行了公选,人民行动党大胜。李光耀(刘太格口中的真正的“新加坡规划之父”)出任人民行动党总理,从此开启了他的治国之路。一九五九年,人民行动党取得独立政权时,当时的决议是以公屋政策作为第一优先。这个决议没有任何人反对,就是全力以赴。
住者有其屋是人民行动党的第一 个政策。遵循着这一政策,政府着手清理城区内杂乱无章的居民集中区,开始广建符合现代化水准及良好公共设施的国民住宅。这个政策尽然持续了数十年,成为人 民行动党的施政主轴。住者有其屋的政策逐渐扩大成为一个结合公基金、公共政策、经济发展、社会福利的整体国家发展策略。而新加坡也因为住者有其屋的成功而 举世闻名。
新加坡政府不盖零星的国宅,这 个政府从不跑短线,他们善于长期规划,并兴建经过了仔细规划的、公共设施配套完整的新市镇。而且百分之九十的人住在有捷运系统联系的新市镇中。而新加坡新 市镇的成功也正是在于大量的精确的整体规划,并且确保了必要的公共设施,创造了大量的开放空间。离开市区的捷运路线都走高架,沿途风景美丽,视野开阔。
新加坡的新市镇与捷运相辅相 成,没有一个新市镇没有捷运。车站的位置设立在新市镇的中心商业区,而且贴心的是公车站与捷运站不仅仅只是在附近,而是连在一起,这在新加坡的新市镇,因 为是整体规划,所以都是如此。公车站与捷运系统,好像是一体设计,至少都具备国际水准,公车抵达每一个新市镇的住宅区,所以完全不需要自备汽车。捷运直达 商业中心,因此确保了商机,而商业中心的人潮也确保了捷运的客源,有捷运与公车直达的商业中心,因为交通便捷,当然也成为供应新市镇居民休闲娱乐消费等各 式各样需求的生活中心。商业中心通常有一到四个大型的旗舰百货公司,再搭配相当数量的小型商店,刚好服务新市镇二十万人口。商业设施与人口的数量是想对应 的,所以百货公司与商场的客源其实是在规划之中的。再往外围一些就是办公区与无污染的工业区。每一个新市镇都提供了一定的就业机会,而不必每一个人都挤到 城中心工作,所以就减低了道路的交通负荷。新市镇中心是新镇生活机能的集中之处。其余地区就是纯粹的住宅区。
一个新市镇有五万户人家,大约二十万人口,而新市镇建设的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推估这些人口数量所需的公共设施的项目与数量,如公园,小学,车站,停车场等。经过了细致地计算,然后配置在适当的位置,不会边做边想。
新加坡的住宅社区一定规划了大量的开放空间,公园还有建筑物周边的绿地以开阔的草皮与大树为主,小孩子与青少年绝对不愁没有空间玩耍。
社区的配置了立体的停车场,规划成了开放的空间,一定经过精心计算,每一部车子都一定有停车位,所以几乎看不到违法的路边停车。
新市镇的四周被快速道路所环绕,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其实也是新市镇的隔离带。绿化带宽大三十公尺,而且隆起,再加上好几层茂密的乔木,在绿化带内侧根本听不到快速道路上的噪音。三十公尺宽的绿化带同时也创造了新市镇与快速道路之间的道路景观,同时也确保了居民的宁静与安全。
层级分明的道路系统是是新市镇交通方便,住宅区内宁静安全的不二法门。住宅区内绝无大干道,只有慢车道与人行道。
以上这些细腻的规划手法,再加上严格的工程管理质量,新加坡的新市镇终于成为了都市计划教科书中的典范。
新加坡住屋发展局。
这个局的宗旨是:housing the nation。也就是全国无屋可住,唯我是问的意思。其自信与气魄尽在其中,而且说到做到。
公基金与新加坡的住房政策息息相关,其实是新加坡经济防线的一个重要支柱。它建立了国民对国家的信心,最重要的是国民认为新加坡的成败每人都有一份。
公基金,已经成为会员的终生财 务计划,不只照顾会员老年的需要,还协助他们拥有房屋,应付医药开支,其家人也在公基金的制度之下获得保障。公基金牵涉到雇主、雇员和政府三方面。政府确 保公基金缴款,或免缴税,同时也提供法律和行政的架构,雇主和雇员每个月需缴公基金,缴交率是根据雇员的年龄而定。公基金是新加坡住宅政策能够成功的财务 基础,公基金不是税金,而是一种全民强迫储蓄,当国民提交其薪资的四分之一左右存入公基金时,雇主也要提拨对等比例的钱存入公基金,这项资金就被统筹运用 为新市镇建设,保险与退休年金等等用途。当国民存入足够的公基金时,便可以作为购买国宅的头期款及分期付款。
公基金投入各种政府公债,这些 政府公债可以随时给建屋发展局融资,住屋发展局利用这些资金替民众建国宅,再卖给国民。公基金的会员向住屋发展局贷款购买国宅,会员就可以用公基金的储 蓄,以及未来的薪资中,将投入的公基金去付买房子的贷款。而新加坡所谓的国宅的形式也是各种各样的,以满足不同阶层的需求。
很多人都很感谢公基金制度,因为没有什么能比拥有一个安身之处以及一个稳定的储蓄更重要。
所以,当我们用储蓄、贷款等方式各显神通来购买房地产商盖的高价住宅时,新加坡政府以社会主义色彩浓厚的公基金与新市镇政策已经给百分之九十的国民提供了高品质且廉价的住宅。
新加坡政府重视基本面,而且只做长线,这个政策实践了住者有其屋的承诺,终于获得了举世少见的成果。
新击破奇迹中一些关键的经验。(刘太格)
“搞规划一定要了解市民对这个 城市的要求是什么,市民的要求它是逐步的,他们的要求会随着时间逐渐变得越来越高。可是在规划的时候,因为规划是与土地的预留部分分不开的,所以我们要把 这些要求事先都要准备好,所以需要强调的是,任何一个城市,你即使说什么都不干,你一定要把总体规划搞好。所谓总体规划就是一个全市的规划,比较重要的一 些原则就是,一个规划一定要从大做到小,从远期做到近期,先从地下做到地上。”
“对于既小又高密度的城市,怎么做得到呢?所以先要把重要的自然地点,重要的原始森林保护区,还有沼泽地的保护区先把它划掉,需要下决心,这些地方是不能动的。”
1.新加坡是一个平坦的小岛, 地形面没有太大的变化,因此新加坡岛中央的一片高自然度的地区就显得特别的珍贵。新加坡政府在进行规划时,把这一片高自然度的地区划设为永久保护区,从此 不会有任何人敢对这个地区动任何脑筋。为了保护这块自然地区,在国土面积只有七百五十平方公里的国土中,保留了一百五十平方公里的永久保护区,这五分之一 的国土面积,完全没有住宅区,矿区以及水力发电等等,完全是纯粹的大自然。
“新加坡城市的规划方式很只得 我们亚洲城市参考。对于人口超过一百五十万以上的城市,就要在规划的时候立刻考虑以捷运为主的一种交通方式,而新加坡在六八年就做了这样的决定。所谓以捷 运为主的想法是什么呢?就是根据地理与实际的情况,决定新加坡可以承担几条捷运路线,那在路线定下之后就在路线两旁修盖高密度的房子。而捷运的车站则位于 市镇中心或者邻区中心。所以土地的规划,人口的密度,跟捷运是需同时考虑的。如此这个城市的交通问题才好解决。”
2.这个政策可以说是新加坡国 土规划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决定。该政策的内容则是将交通建设与新市镇建设同时进行规划,相互配套,紧密结合。而在亚洲许多的大城市,总是在城市发展出现饱和 或饱和的迹象之后,以及面临了严重的交通问题才千辛万苦开挖捷运,所以总是付出昂贵的代价。而只有新加坡在整体规划之下,同时完成了新镇与捷运的建设,大 幅降低了成本。
新加坡是一个很小的岛屿,同时 人口又很密,所以在规划时用尽了所有的技巧。刘太格认为,在规划上有一个所谓的错觉的问题,就是说,城市虽然很小,但可以将之规划为一个感觉很大,内容很 丰富的城市。比如对于绿化,到处开辟绿地是不可能的,所以需要很慎重地选择在重要的干道上,以及快速道路两旁开辟了绿化带。还有则是,对于所有的道路,除 非两旁有需要保护的老建筑,否则一定要种树。对于比较重要的交叉口,把绿化带加宽到看不到树之后的房子,则对于过往的在车上的路人则或产生身处一个完全绿 化的大环境之内的“错觉”。
“有人会问,新加坡有没有工业区,回答是当然是有的,只是在规划时很小心地选择了这些地址。例如汽车修理厂,可以放在两个卫星城镇之间。对于有游客要到的地区则是一些好看的无污染的工业,而对于有污染的工业则被藏在一般人少见的地方。”
“关于生活质量的问题。绿化带 不一定与我们的生活有直接的关系。例如生活在社区之内的孩子,需要每天都到草地上去跑动,如果每天都把他带到自然公园保护区之内,这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在 住宅区之内也有分成不同等级的绿化。比如整个卫星城镇,有一个城镇级的公园,该卫星城镇有二十到三十万人口,每个卫星城镇又被划分为八九个邻区,每个邻区 里有邻区级的公园。而邻区又由各个小区组成,各小区内有个别不同的小绿地。”
而除了大众捷运系统,现在新加坡已经设置了电子收费系统,该系统确保每一个想要开车进入市中心的人必须付费以通过关卡。通过汽车牌照的发放量以及私家车价格控制新加坡小汽车总量,否则车辆过多,整个城市会因为高峰时刻的塞车而动弹不得。
3.将开发压力转到临近的海埔新生地(填海造田)以保住历史街区是非常高明的做法。
新加坡河两岸的规划是以历史保存,鼓励老建筑的再利用为前提,政府先划定大片决定保留的历史街区,甚至买下一些民间无力整理的历史建筑物,整理之后再以低价租给适合这一区发展的私人业主使用,来带动这一地区的发展。
4.新加坡的多种族背景,使得其给这座城市增加了许多文化趣味。印度族群在新加坡城内自成一个城中之城,保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对于一个观光客,甚至是新加坡的本地人,小印度区则提供了另一个生活方式的选择。在视觉、味觉、感觉与知性上,小印度区都让一个城市更加丰富。
许多人常批评新加坡政府的严格 管理,以及新加坡生活的统一与乏味,有如医院般的卫生与无菌。而新加坡政府针对这个问题也逐步试图在修正,开始重视多元的价值与文化创造的激发。新加坡人 先站稳脚步,获得足够的自信,他们凡事按部就班的性格使得他们呢觉得应该是步向感性与创造力的时候了。
新加坡文化艺术委员会引进大量国际一流雕刻家的作品,使新加坡的街头开始有了柔软与妩媚的韵味。
5.新加坡市区重建局永远跑在问题的前面,在问题未恶化之前,就提出对策,甚至是有关城市魅力的营造,也是如此。这种未雨绸缪的态度使得新加坡可以永远保持竞争力,且维持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