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休闲空间营造——以日本古川町为例(转)

admin11年前城市规划论文5974

1 相关概念界定

歷史街区,是指“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歷史建筑物、构筑物,且风貌相对完整”,并保留有地方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地段。

1969年, 日本东洋大学磯村英一教授提出第三空间理论,认為现代都市除了提供居民居住空间(第一空间)和產业空间(第二空间)外,还必须提供户外休閒场所(第三空间),供市民自由利用。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都必须有足够的第三空间 。由此可见,休閒空间是人们休閒活动的空间载体,是物质空间和行為空间的有机统一。

歷史街区休閒空间对城市建设有重要作用,它不仅是人们公共生活交往的场所,是展现城市形象的重要舞臺。歷史街区休閒空间的营造不仅能改善公共环境品质,提升人们对街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同时通过营造标誌性的休閒空间,提高了知名度,间接產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复兴城市活力。歷史街区休閒空间是基於特定的歷史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休閒活动场所,是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行為主体(包括当地居民以及外地游客)的行為特徵直接影响歷史街区的休閒空间营造。

2 日本古川钉休閒空间的营造手法分析

2.1 日本古川钉概况

古川钉1589年建成,位於日本关西崎埠县,南边為城,北边為寺院,东边為武士住宅区,西边為商人住宅区。古川钉中心分為三钉1),风景秀丽,原属於防卫型城市,现為林业和小型物资集散地,人口保持在15000—16000之间。在1970年后开始的“发现日本”热潮掀起了日本古川钉歷史街区休閒空间营造的热潮,通过全体居民持续不断的努力,街区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同时其成功多样的街区营造活动及成果,是歷史街区营造成功的典范之一。
2.2 古川钉休閒空间营造手法

古川钉休閒空间的组成要素是多种多样的,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说,休閒空间分為专设空间和非专设空间。专设空间是在初期规划中预留区域,如风景优美地段,而非专设空间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伴随休閒活动的发展而逐渐自发形成的。通过分析古川钉的休閒空间,我们发现组成古川钉休閒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有:鲤鱼池休閒空间、古川建筑休閒空间以及其特有的传统祭奠活动所形成的临时性休閒空间,除了鲤鱼池為专设空间外,其餘都是古川人民多年来生產与生活智慧的结晶。

2.2.1 鲤鱼池休閒空间营造

在古川钉市区中央的瀨户川有一条宽约1.5米的河流,曾经淤泥满沟、脏乱不堪,当地居民為改善环境,自发开展了“使社会更光明、使街道更美丽运动”,这也成為街区休閒空间营造的起点。古川钉居民家家户户自发清理河道垃圾,放养了3230只鲤鱼来监测水质,每到严寒的冬季,当地居民一起捞起瀨户川的鲤鱼,将其集中在保温的水池过冬。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溪流变得清澈见底,水质乾净程度可供居民浇花洗手,居民凝聚力也得到增强,。通过这样的过程,古川钉的休閒空间营造概念逐渐萌芽,从个体的改变,逐渐演化為居民的共同的行动,街区每一份子对其產生荣誉感与使命感,不断為更好的休閒活动环境而努力,也因此在1993年获得日本“故乡营造大奖”的殊荣,奠定今日歷史街区休閒空间营造的地位。

瀨户川作為城市的轴心,通过这一举动,打造了良好的亲水休閒空间,结合传统材质的休憩设施,使其更具人性化,同时,它还具有很强的社会教育意义,鲤鱼池休閒空间宛如默默的向孩子倾诉其悠久歷史,指明了后人前进的方向。

2.2.2 古川建筑空间营造的吸引,是休閒人流的视觉焦点

古川钉是木材生產地,更是木匠之乡,1896年时古川钉就有123位飞驒位匠师,每130人中便有一位元匠师,这个数字直到今天未曾改变,因此,许多人会来此拜师学艺。古川的街道仍保存良好的古朴建筑,当地建筑物都以木头接榫筑成,每一位匠师都可以在装饰纹样发挥个人创意特色,不同匠师打造房屋的云式雕饰各不相同,形成了特点鲜明又具有整体性的建筑和文化特色,同时,街区居民形成独特的共识,新建或改建建筑必须与周边环境氛围相协调,建筑物、招牌、街灯等都避免使用高彩度的原色,儘量减少装饰,以保证歷史街区内部古色古香的休閒环境氛围。

1992年古川钉车站前常茂惠旅馆的改建,引发大家对新建筑的讨论;面对日趋兴盛的观光,古川钉开始思考外来开发者与地方意识不协调的问题,以及街区居民在改建和新建房舍时,能否统一於原有的建筑形态,整体建筑休閒环境是否和谐有序。因而古川钉制订了规章制度,要求兴建高楼时必须得到地方同意。最终呈现给人们的旅馆与周边建筑融為一体,高度上為符合古川钉小镇形象,特意减少一层。除此之外,还将横越县道的人工陆桥拆除,保证街道休閒空间视线的通透性。1996年,居民自发讨论的《飞驒古川故乡景观条例》成立。凡此种种,都反映了古川钉对老规矩和传统文化的尊重,為其建筑休閒空间的营造打下结实的基础。

古川钉的云饰高达355形169种,即使在日本其他地方,也是非常罕见的,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成為地方重要的观光景点之一,独特的建筑休閒空间成為人流的视觉焦点。

3.2.3 传统祭典的活动的组织,形成有特色的临时性休閒空间

古川钉的传统祭典有“三寺参拜”、“飞驒古川祭”、“神冈祭”。三寺参拜由当地居民策划,地方政府负责支持,不仅可以看到从外地返乡的女孩子依循传统习俗祈求良缘,也可欣赏一千座高两米,沿著瀨户川边与各街道设置的“雪蜡烛”。而春季时四月的“飞驒古川祭”则是另一个全国知名的大节日,九座大型传统祭台分属钉内九区,必须动员全钉的力量才能举行祭典。4月19九日深夜所有居民齐聚“起太鼓”仪式,壮丁们敲击太鼓巡行街道,每年都会吸引数万人潮。此时大量的年轻人返乡参与祭典,出钱出力共同策划祭典的进行。古川祭典凝聚了内部居民的向心力,通过空间氛围的塑造和街区营造所改造的环境,强化了古川休閒空间的吸引力。近年来,由於媒体传播与宣传,使参加祭典的成员不再只是当地民眾,加入了许多外地观光客,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也让民眾体会通过自主力量改善地方休閒环境,成為古川居民引以為豪的骄傲。

传统祭奠活动所形成的休閒空间多為临时性的,这与休閒活动本身的特点有关,休閒空间的形成可以是专门為了休閒目的而设置,更多的是某种其他性质的城市空间要素的附属功能,表现為自然生长的态势。传统文化祭奠是原住民在特定地理、歷史、人文环境中共同形成的生活方式,因其人气极高,往往依附於街头巷尾的空地或者传统寺庙殿堂空间等较為开场的空间,成為一种特殊却又极為重要的休閒空间。

3 歷史街区休閒空间营造策略
3.1充分利用空间优势资源

无论是因水成街,或是依山為市,都是街区重要的空间资源,对保存休閒空间格局的完整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部分空间优势资源為城市经济的发展付出沉重的代价,优势资源逐渐演化為劣势,但我们同样不能随意将其捨弃。古川钉的鲤鱼池就是最好的例证,通过居民齐心合力的努力,不仅维护了休閒空间格局的完整,更将其转化為优势资源,并结合绿化、座椅、小桥等公共景观设施,让前来游玩的游客在街区中休憩、停留,促进聊天、观赏等不同的休閒行為的展开,增强人们的交往与交流,加深人们对歷史街区休閒空间的良好印象。

而对於古川建筑则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通过对比与协调的手法,在差异中寻求共性,以保证休閒空间完全融入歷史街区中,材料选择上多选用适应当地环境的建筑材料,以形成具有亲和性的建筑物;同时,大胆运用新鲜元素,如云饰装饰物,通过新老云饰的对比,丰富空间个性,创造妙趣横生的休閒空间。

因而,休閒空间营造因在满足交通、安全、卫生、尺度等方面的条件下,通过把握场地不同休閒空间的衔接处理方式,体现场地所在地段的空间特徵,反映歷史街区多变的空间形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加空间的趣味性,同时敢於大胆创新,结合街区本身环境,不断发挥新兴元素的生命力与活力,保证歷史街区休閒空间不断向前发展。
3.2 居民產生街区认同感,增强公眾参与性

歷史街区中的休閒活动是蕴涵于街区居民的日常生活起居之中并依赖於物质实体而存在,因此具有非显性和依赖性,它的完成不是通过单一个体的贡献,而是通过街区内部全体居民以及相关非营利性组织、政府、企业与规划师的参与来共同完成,通过教育宣传,实现街区居民对地方文化和特色的认同,进而為传承街区特色、完善街区休閒空间环境而自发性的加入社区活动中,政府通过资金扶持和政策保证等措施鼓励街区休閒活动的实施,而规划师在街区休閒空间营造过程中,不能单纯考虑物质空间形态,因将民眾需求落实到休閒空间中。居民、政府、企业、规划师四方的决策与行动成為歷史街区休閒空间营造的关键所在。同时,实现公眾参与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由一部分个体开始进而影响其他居民,由小地方做起,逐渐演变為具有向心力的地方、国家甚至世界性的全民参与性休閒活动。日本古川钉在休閒空间营造过程中,结合公眾力量,实现瀨户川华丽蜕变為滨水休閒空间,又保证了古川新建建筑休閒空间与街区整体风貌的统一,更促成了全民参与的传统祭奠活动,保证了历史文化街区休閒空间的兴盛不衰。
3.3 发挥传统、民俗文化的吸引力

歷史街区休閒空间因其不可复製的歷史人文环境而让人们欣欣嚮往,而市民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是保持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途径之一,因而其休閒环境的营造在注重物质空间资源的同时,更因注重其歷史文化资產的保护,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要求,保障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休閒活动的开展。日本古川钉的传统祭奠活动不是随意引进的“舶来品”,而是立足于古川居民独特文化习俗,经过歷代传承、逐渐演化而成的祭奠活动,它成為休閒活动的灵魂与精髓,这些看似毫不起眼的休閒文化活动是歷史街区中真正价值所在,通过全体居民特别是年轻群体的共同参与,进而真正实现了古川钉休閒空间的活力和歷史街区的魅力。因而,我们在歷史街区休閒空间的营造中应深入调查、挖掘、整理其歷史文化特色,深入居民中总结民俗文化的特点和需求,以便更好的為民俗文化提供活动平臺,营造集休憩、观赏、娱乐為一体的休閒活动平臺。

本文是我与学生发表於"城市观察"期刊中的摘要

 

对中国传统小城镇社区建设的一些想法——看《城市的远见:古川町物语》有感

这个月,在老师的推荐下我看了《城市的远见》这个系列的记录片,让我感触很多。尤其是其中三个讲述日本城镇建设的例子,让我有了许多的思考。日本文 化与中国文化有着很很深的渊源,在全球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日本城市不仅做到了经济效益良好,同时还保持了良好的传统,在城市同质化日益严重的今天依然拥有 鲜明的特色。

文化多样化是人类文明建设发展的重要宝藏,城市是人进行各种活动的载体,城市的多样化是文化多样化的直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城市建设文化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优点,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建设一个有归属感有特色的城镇。

古川町和许多中国古镇一样有着自己的文化特点和空间特色。因此古川町的社区营造对中国传统古镇的保护和发展有成很好的启示作用。

古川町社区营造的成功原因

古川町城镇建设的成功可以总结为社区营造的成功。社区营造的概念是以“建立社区文化、凝聚社区共识、建构社区生命共同体的概念,来作为一类文化行政的新思维与政策”作为主要目标。主要目的是为了整合“人、文、地、景、产”五大社区发展面向,而产生出来的政策性名词。

居住在同一地理范围内的居民,持续以集体的行动来处理其共同面对社区的生活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创造共同的生活福祉,逐渐地,居民彼此之间以及居民 与社区环境之间建立起紧密的社会连系。古川町的居民社区营造的成功主要归功于4个方面:全民动员,木匠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老规矩”的形成和条例化,传统 节日和习俗的延续。

1.全民动员

古川町的社区营造强调全民参与,作为小镇的一名成员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包括对濑户川的清洁治理,水中鲤鱼的饲养,以及对空间景观的控制。古川町的居 民通过对小镇的治理和保护,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就像是自己家的院子大家都会去认真打理,古川町的居民把管理好古川町也当做是一种理算当然的事情,无 论是小学生还是商店老板。小到门前水渠的清理,大到景观条例的制定,居民总是热烈的参与之中。古川町居民对于小镇环境改造和维护的这种热情就是古川町社区 营造的成功基础。

2.木匠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古川町良好的木材供应和其特有的木匠文化,在新时代中不但没有没落,还成为了古川町的一个主导产业和文化亮点。古川町的房屋全都采用古法制作,满足 了对木匠的需要,同时古法制作的房屋产生了古川町特色的景观,在木质房屋内生活也能保留更多的生活习俗。因为居民对这种传统生活方式和木造房屋的需要使传 统的木匠手艺得以保留。因为喜欢这种木质的房屋时木匠们也精益求精,把这种手艺活变成了一种艺术,成为古川町文化的一个亮点。为了发扬古川町的木匠文化, 居民还在小镇中心建立了一所木匠文化馆,用以展示及赞扬古川工匠的技艺,将小镇的木材产业与木匠传统提升到精致文化的层次。同时文化馆附近的广场成居民休 闲交流的重要场所。

3.“老规矩”的条例化

为了保证古川町的传统景观,居民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有了一些不成文的“老规矩”,即房屋的风格与高度要与原来的建筑保持一致,建筑的高度不能超过 古川町原有的三座古庙的高度。古川町的“老规矩”引导着古川町的建设,使古川町的景观风貌保持传统和宜人尺度。但由于外来居民进入和旅游业的发展,打破了 “老规矩”的时候,古川町的居民通过商议和讨论,出台了《古川町景观管理条例》来限制不符合风格的建筑,并且使用补贴鼓励传统房屋的建造。虽然居民自发自 觉的维护古川町文化传统的意识和态度很值得肯定,也正是这种自发的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的尊重带动了古川町居民对传统文化和空间的保护吗,但是“老规矩”的条 例化能够更进一步的保证了古川町城市景观的发展能够延续传统形态,保证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的延续,却不受到外来居民和外来文化的影响。

4.传统节日和习俗的延续

日本人对传统节日和习俗非常注重,古川町的居民也是如此。每年下雪冬天的三寺参拜、雪蜡烛、起太鼓、飞驼古川祭等传统节日和习俗,都是全体居民共同 规划共同出力才能完成的。就连年轻人也会回到家乡来参与这些传统的节日。这些传统节日和习俗,是全镇居民团结的保证。也正是这种队传统尊重的态度,让古川 町的居民对居住环境有着苛刻的要求,才会保持其传统的形态这么久。遵循传统节日和习俗是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古川町优美的传统空间不是一个 空洞的空间形式,而是一个完整的传统文化系统的一部分,传统文化下生活的人才造就古川町的城市形态。

中国传统小城镇社区营造出现的的缺点

对比古川町,中国许多传统城镇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逐渐的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和传统,变得千城一面。而许多的所谓传统古镇,也只是披着一层传统的商业宣 传外衣,却失去了古镇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古镇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商业化是不可避免的过程,但是在商业化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总出现一些问题。对比 古川町,我觉得有一下一些方面做得还不够好。

1.只注重空间表现,忽视人文特点

中国现代的一些古镇或者历史街区的建设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只注重空间表现的形式,而没有注意到这种空间形式出现的原因以及它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内 涵。社区中只有传统的建筑,而没有传统的文化。更有甚者,许多所谓的历史建筑,只是披着古建筑外皮的建筑,全然不按古法设计和施工,甚至也不知道当地建筑 的风格,只是一味的追求空间和视觉上的古风古味。

2.原住民流失或者生活习俗的消失

我看过一些传统古镇和历史街区,如西塘、乌镇、镇江西津渡,苏州平江路等等。虽然城市空间的尺度和感觉非常宜人,但是过度的商业化开发造成了原住民 的搬出或者原住民的生活习俗大为改变。城市是人类生活的载体,它所体现的是居住在此的人们所创造的文化。因为原住民和原有生活方式和城镇建设是一个共同的 存在,失去了原来的生活习俗,一些特有的设施和景观失去了原来的作用,只能慢慢的消失。相反,人与城市的互动才能保证城市传统景观发展,同时这种特殊的生 活方式亦是一种特殊的人文景观。

3.特有的生活方式和谋生手段难以为继

城市不光是居住的载体,也是居民谋生的场合,不同的地域特点孕育不同的职业和不同的城市风貌。但是在古城镇的改造当中,那些传统的营生手段没有保留 或者另寻发展。失去了那学传统的行当和特有的生活方式,古镇的传统景观也将是徒有其表。古川町的木匠,京都的染坊都通过对传统的继承或者走想高端精品的特 色传统路线得以保留。这种谋生手段和生活方式孕育了一个城市的特色风貌。

如何借鉴运用古川町的方法来营造中国传统小城镇

古川町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成功的社区,需要具备各种保证。对于中国传统小城镇的建设,我觉得有几点可以学习借鉴。

1.塑造共同目标,凝聚全体居民

通过塑造共同的发展目标和社区理念,凝聚全体居民,增强其融入感和自豪感。形成自下至上的管理体系,让所有居民参与城镇的建设和维护。社区共同目标 的塑造应该从小城镇的文化内涵中搜寻灵感。它应该有一种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联系,是一种地方特有的生活习俗习惯,一个地方特有的价值体系。只有所有 的居民都怀着这种共同目标并为自己所生存的城市而自豪,才能迸发出建设自己美丽家园的激情。

2.保证传统的生活方式

中国许多传统小城镇都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产业生态系统,完全可以通过改良优化的过程即保护小城镇的文化环境又通过传统文化为突破口加大城镇的竞争 力。为了保持这种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们可以加大宣传传统节日的习俗活动,鼓励原有的生活方式,保护传统行业。增加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行业,减少人口流失。

3.完善对传统的保护条例

通过完善管理条例,控制对原有景观冲击大的建筑建设,鼓励传统建筑和行业的保护。也可以通过一些条例规定来提倡传统节日和习俗活动,保护那些日益衰落的文化。

原帖地址:http://bbs.caup.net/read-htm-tid-22744-page-1.html

相关文章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冲突与协调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矛盾由来已久,有城市规划覆盖的地方很可能不是建设用地而造成没有办法开发建设,同样是建设用地的地块没有城市规划也不能开发。而事实上很多违法用地也正是由于2个规划的冲突而造成的,未...

城市规划之“精明增长”理论

“精明增长”理论概述 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人意识到其“郊区化”发展带来的问题:低密度的城市无序蔓延,人口涌向郊区建房,“吃”掉大量农田,城市越“跑”越远,导致能耗过多、上班路程太长...

论新城市时代中国城市规划创新

周建军 (上海市宝山区规划管理局副局长、高级规划师)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提要:扑面而来的新世纪、新经济和新城市时代,向跨世纪中国城市规划青年提出了严峻的挑...

对深圳城市规划特点和未来走向的认识

对深圳城市规划特点和未来走向的认识——写在深圳特区成立20 周年之际 作者:王富海 李贵才 【摘要】深圳的城市规划20 年来, 在城市高速发展和建设机制市场化的双重推动下, 呈现出思想解放、行政主...

城市规划管理需求下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转)

城市规划管理需求下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摘要:随着城乡规划法的实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律地位得到空前的提升,成为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直接的法律依据。但传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既不适应当 今中国快速城市化...

论城市规划的实施(转)

论城市规划的实施 来自城市规划学刊 1 城市规划实施的概念 城市规划编制的目的是为了实施,即把预定的计划变为现实。城市规划的实施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城市规划的实施既是政府的工作,也涉及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