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交通拥堵的治理思路(转)

admin11年前城市规划论文1423

大城市交通拥堵的治理思路


作者 陈玉光 来源:《学习时报》

我国大城市交通拥堵日益加剧,导致城市承载力下降,城市运营成本增加,居民生活质量下降,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大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是 多方面的,其中,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不合理、中心城区开发过度、交通供需关系失衡是三个重要原因。欲有效治理大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就必须注意解决好 上述三个问题。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使大城市由单中心空间结构向多中心空间结构演化,以大幅度降低居民通勤等工作生活成本及整个城市的运营成本

优化大城市城区空间布局,形成多中心空间结构。我国的许多大城市形成历史较久,在其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对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布局缺乏科学的、系统的 思考和长远规划,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居民通勤等工作生活成本和整个城市运营成本大幅提高,城市不堪重负,这也是许多学者和政府部门的决策者主张抑制大城 市规模进一步扩张的主要原因。大城市承载力下降的这一状况在短时间内难以根本扭转,但如果我们按照新的思路进行城市建设,这一状况可以逐步得到缓解并最终 得到彻底改变。

这个新思路就是:要努力使城市形成多中心空间结构。在大城市今后的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中,要依据“职住平衡、居民工作生活必需要素均衡分 布、生态平衡”的原则,在城市的不同片区(可以跨不同城区),注意经济活动区、住宅区、购物休闲娱乐区、医院、学校、生态保护区等的合理布局和有机组合, 使该片区成为一个能够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功能完善的相对独立的单元,从而使整个城市形成多中心空间结构,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居民的通勤、工作、生活成 本和整个城市的运营成本,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最终也就可能得到根治。

要充分发挥现有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强大的辐射功能,带动周边次中心城市、卫星城镇的发展,形成具有“多中心空间结构”的都市圈和城市群,分散大城 市的交通压力。城市的发展表现为一个“聚集效应”与“扩散效应”辩证统一的过程,在今后的城镇化进程中,我国的大城市凭借其雄厚的产业、资金、技术、人才 优势、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便捷的公共服务将会继续吸引更多的要素向城区聚集,但与此同时,其“扩散效应”也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向周边地区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从而拉动整个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提升,形成综合实力和功能更加强大的都市圈和城市群。从各国走过的城镇化道路看,以中心城市带动周边次中心城市、 小城镇协调发展,成长为各方面综合实力和功能都很强大的都市圈和城市群是普遍规律。

推进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设,就要避免大城市主城区的“黑洞效应”,积极创造条 件,引导 产业、资金、技术、交通、水电、教育、医疗卫生、人口等要素向周边中小城镇疏散,使各种资源在不同等级城镇和城乡之间均衡分布。唯有如此,才能有效缓解目 前各种要素过于向主城区单向快速集聚所带来的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形成合理的城镇等级体系,实现不同等级城镇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使整个都市圈和城 市群充满活力和竞争力。唯有如此,也才能使大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大城市新城区及卫星新城的建设要按照大容量、高密度、产业集聚、就业充分、医疗卫生和教育一流、商业发达、购物方便、娱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 职住一体的要求来进行,防止把新城区及卫星新城建成“卧城”,以免因“工宿分离”导致早晚庞大的潮汐交通流给城市中心区交通带来的巨大冲击。

避免城市中心区的过度开发

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是导致城市发生结构性交通拥堵的重要源头,每个土地项目都会成为交通发生源与吸引源,产生相应的进出交通流。我国许多大城市 的中心区,由于基础设施配套好,服务环境优良,人气、商气旺盛,尽管地价高昂,却常常成为房地产开发商们的炙手可热之地,天价的购地成本获得巨额回报的直 接方式就是对土地的高强度开发,必然引发新的大量的交通流,从而使中心城区的交通拥堵状况进一步恶化。因此,规划部门必须对城市中心区特别是商圈、交通枢 纽等交通敏感地区的新项目开发严格加以限制。

  统筹调节城市建设与交通供需关系

没有完善的道路网络体系,城市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健康的有机体,交通拥堵将无法避免。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应把交通放在重要地位。

实现城市与交通规划建设的一体化。一要坚持交通规划先行,将城市规划、住宅、交通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城市交通结构与城市布局形态是相互作用 的。城市的规模、布局、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水平决定出行方式构成与交通设施系统结构,而交通结构又反过来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直接影 响城市布局形态。一旦城市布局形态与城市交通结构的对应关系趋于稳定,则很难打破。因此,规划一个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确定各种交通方式间的比率,对保 障交通有效运转是非常必要的。调节城市各中心区域的用地功能,合理确定各功能区域的资源承载力,优化城市布局,从宏观层面上控制交通需求的分布。发达国家 和地区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均将交通发展考虑在内。我国香港地区甚至以交通容量作为商品房容积率的重要参考标准。因此,应以政府规划及法律的形式,突出交通规 划先行,把环境、土地使用指标与交通改善目标联系起来。二要以公共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带动城市发展,在沿线重要站口布局更多的产业和人口,形成交通发展与 城市建设良性互动。

认真做好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一是合理布置吸引人流的公共建筑物。城市中的大型工厂、商场、体育场、影剧院、游乐场以及铁路与长途汽车客运站、客 运码头等人流集散地通常会产生较大的交通流量,因此,在交通规划中不宜将这类会吸引大量人流的公共建筑物过分集中,而应适当分散。要科学布局建筑物出入 口、公共交通衔接、广场、停车场及周边道路,以免增加交通拥堵和管理上的困难。二是全面掌握客货流的流源、流向和流量,并做好预测,把握居民出行和货物流 动规律,从而及时对公交路线系统进行调整,改善行车组织,提高运营能力。

 

相关文章

综述当前村镇规划建设管理(转)

综述当前村镇规划建设管理 作者:赵钢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深入,村镇的规划建设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实际,详细分析了当前村镇建设管理存在问题,并提出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的措...

对美国城市规划的新认识

一、对美国城市规划的新认识 自上世纪初以来,由于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其规划主导着世界规划的潮流。 1、美国城市规划的三大特点:鼓励民主参与;授权地方政府;确立法律地位。 ●在美...

土地征收背后的规划之弊(转)

其实,最近在找城市规划和房屋征收关系的文章,正好看到下文,转了先。 土地征收背后的规划之弊 张墨宁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扩张式用地需求以及由此带来的拆迁、征地冲突,作为土地制度之...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一些背离现象的分析

摘要:以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实际案例,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与某些大面积地块开发实际操作过程的背离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以期完善我国的城市规划,达到更好控制土地开发的目的。...

浅谈湿地生态景观公园的设计与建设(转)

浅谈湿地生态景观公园的设计与建设 作者:李娜 摘要:阜阳市2010年被评为安徽省园林城市,并提出2015年前争创国家级园林城市。阜阳市以此为契机,自2011年始重点打造颍河风景带绿化及景观工...

社区治理与权力秩序的重构

Abstract: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city of Shanghai ,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