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转)

admin12年前城市规划论文3095

【摘要】将城市道路景观分为高速浏览型、低速浏览型和静态体验型。分别对应城市道路系统的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和城市广场,针对不同类型道路景观的特点来进行景观设计,让其功能在最佳的道路形态中实现,从而成为城市流动的风景线。
【关键词】城市道路景观景观规划设计
1、研究背景
道路是随着集镇的形成而产生,它的功能由走路、行车需求开始,到沿街进行贸易,进而逐步融入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因素。发展到今天,道路空间已经成为多功能活动集合的带形城市生活空间。它是人们室外停留时间最多的地方,是人们户外活动的主要载体。
道路空间也是展示城市景观的舞台,是人们欣赏、体验城市生活的场所,其本质就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鲜明的空间特色。B•鲁道夫斯基曾就意 大利的街道阐述:“道路不会存在于什么都没有的地方,亦即不可能同周围环境分开。换句话说,道路必定伴随着那里的建筑而存在。道路是母体,是城市的房间, 是肥沃的土壤,也是培育的温床。其生存能力就象人依靠人性一样,依靠周围的建筑。完整的道路是协调的空间,不论非洲的卡斯巴(Kasbah)那样的密室似 的住房也好,或威尼斯的纤细大理石宫殿也好,主要是周围的连续性和韵律感。”这正是说出了道路空间依托于周围环境的特点。
在大部分城市中,道路面积约占所有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道路是城市形象的主要观赏地。在凯文•林奇看来,道路是意象产生的主导元素之一,人在道路的移 动中获得环境意象,即获得对城市形象的感知,事实上任何对城市的形象感知,都是在与道路相关的活动中获取的;同时,道路也是一种空间关系,是城市中各种景 观要素获得联系的视觉通廊。
我国的城市建设速度突飞猛进,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现在大部分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还不够完善,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功能设施不够健全。主要反映在道路交通环境中多考虑对道路交通的要求,忽视道路两侧各种设施建设,如交通标志和照明等。
(2)环境质量较差。主要表现道路绿化系统不健全,沿街建筑形式杂乱无章,墙上广告随意乱贴等等.缺乏系统化和标准化设计。
(3)城市道路环境缺乏人性化。“重车不重人”,交通繁忙路段缺少停车点,以至停车挤占人行道。
(4)城市街道建设缺乏个性。在空间上,城市街道两侧建筑的色彩、材料及形式等过于雷同,缺乏可识别性。
3、道路景观设计方法研究
3.1道路构成
道路景观,其构成要素主要以道路、建筑物、街头小品、广告设施,公交车站和树木等各单体为对象,通过色彩、协调等设计手法,使人们在视觉上感受各要素的统合.并作为城市景观在日常生活环境中被表现出来。
以往建筑学界有过很多关于街道美学的论著,但从现代城市的发展来看.必须对传统道路美学注入新的理念。其核心是现代交通条件下,不仅要以不同交通者的 视觉特性去分析与评价,更要注重交通者的感受。在传统现念中,人与道路景观的关系是观赏与被观赏的关系。无论是动态观赏(在行驶的车辆中)还是静态观赏 (驻足或漫步),都是注重人对景观的欣赏,注重道路自身的几何尺寸与绿化、美化;而现代交通空间设计的理念却强调人与景观的融合,强调人的感受,认为人与 景观均为交通空间的有机组成。
3.2道路分类
根据道路使用者在不同种类道路上的行为方式、活动方式的不同,产生的不同行进速度和对道路景观的不同感受,可将道路景观分为高速浏览型、低速观赏型和静态体验型。城市中分别以交通性干道、生活性街道和与道路相连的城市广场与之对应。

城市交通性干道是构成城市路网的骨架;生活性街道是供居民生活的场所,同时亦兼顾交通功能;城市中的步行街、林荫路、游览路可供居民在其中漫步、下棋、观赏、聊天等;城市广场则是指那些素有“城市起居室”之称的与道路相连的公共广场。
通过空间类型的划分,可以得出“交通性干道”、“生活性街道”、“城市广场”等三种形式的空间特质:交通性干道强调的是一种通达目标的通道和这一过程 性,道路只作为一个空间通道而呈现出场所属性,其领域感是隐含的;生活性街道也是突出路径属性,且具有通道的连接作用,但由于他领域属性的显现而使其成为 居民的生活空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购物、散步和游览等使其充满生活意味;城市广场则具有突出的场所属性和隐现的路径属性。只要把握这三种形式的空间 性质.就能够找到与之相适宜的景观设计方法。
3.2.1交通性干道的景观
对于交通性干道.应以机动车的尺度和速度进行考虑.要求视线开阔,有方向感,适于远距离行车。两侧建筑的体量应基本保持一致,高层建筑考虑退让,以贴线率为50%-80%的弱质连续界而为宜,这样的街廓既有连续快速的意向.又有适当的开放空间可以打破街道的单凋性。
交通性干道上的车辆行车速度为30-80km/h左右,道路周围的景物在人们的视线中只是”一闪而过”,根据车速与辨认路边景物最小距离之间关系的数 据统计,可以看出交通性干道应该是道路断面比较宽的,道路两侧景观以绿化及一些标志性建筑物、构筑物为主,并应充分考虑景观的动态性。
在城市外的快速路两侧可以保留现有的一些自然景观如山体、农田、河道等,尽量达到对环境的最小破坏。而城市主干路是构成城市道路系统的重要骨架,是城 市的交通轴线,体现城市风貌和形象。道路两侧的城市景物可以尽收眼底,所以对道路两侧的建筑应精心设计,道路后退红线距离有一定要求,新建建筑以公建为 主,辅以有特色的住宅建筑,适当布置广场和绿地作为道路的背景延伸。
根据凯文•林奇(KevinLynch)提出的城市环境所必须具备的活力性、感觉性、适应性、接进行和管理性五种性能,交通性干道景观设计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1)安全性。“危楼不可居,危栏不可依”,充分反映出安全感在美感中的意义。
(2)可识别性。明确的交通标识系统的设立,保证人们对街道的方位方向的识别。
(3)适合性。满足道路的使用要求。道路表面的坚固性、防滑性应满足运输要求,车行道的划分与道路的设计速度相吻合,应有良好的通行能力,确保街道的畅通。
(4)旋律与节奏。人们常把建筑比喻为凝固的音乐,此种比喻尤其适合于交通性干道空间。道路空间的构图就像乐章,单幢建筑就像是音符,要组成完美动听的乐章,必须进行有机组合。由于人在道路上视点连续变换,就会产生类似音乐感的动态效果景观。
(5)生态性。首先要充分考虑噪声、汽车尾气等对城市环境造成的污染,其次要把对自然的影响降到最小。
3.2.2.生活性干道的景观
生活性的道路应从人的尺度出发,塑造尺度宜人的、可停留的静态空间意向,要求两侧建筑的体量不宜过大.界面也应基本保持一致,同时还要求较高的贴线率(80%以上),以创造出强质连续界面。
对于生活性街道的景观设计要着重强调其领域性,以形成其区域特色,使街道与两侧空间相融合,尽量弱化道路与周围界面的隔离,使行人在其中能感受到州鸟儿翱翔空中,鱼儿在水中游动自由。
生活性干道交通比较复杂,人流、非机动车流和机动车流混杂,并且由于车速为20—40km/h,因此对于道路景观有比较高层次的要求。既要考虑动态的车行景观,也要考虑步行速度和行人对景观的感受。
对于生活性道路景观,根据英国学者的“城市设计小组”归纳的特点,综合道路的特点,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1)创造“场所”。生活性道路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最重要的活动地点。优美的绿化游园,便利的街道公用设施,比如座椅、公用电话等的安置,沿街建筑的用途、造型以及色彩都可以体现该街道的场所性。
(2)多样性。生活性道路的景观设计在考虑—定的连续性的基础上,也要增加变化和趣味性,结合城市文化,创造多样性的、有文化意蕴的景观。考虑提供多样化的自然环境和开敞空间,为公众提供多样体验和选择性。
(3)连贯性。道路作为一个线形景观,必须保证一定程度的连贯性,这是使街道取得整体秩序的最有力的手段。它主要依赖于一种时间因素,形成人们对街道空间环境关系的了解和体验,具体包括:
1) 人、车流的连续;
2) 街道两旁建筑物等所形成界面的连续;
3)绿化、小品的连续;
4)基本色调的统一。在道路交口等节点处,景观变幻要有连续性,并且还要保持与自然环境和城市文脉的延续性。
3.2.3城市广场的景观
作为道路的有效结点(node),广场的设置是必要的。线性空间和城市开放空间的有机结合,才能形成丰富优美的城市景观。广场从空间形态上是静态的景观设计,我们对广场中的动态因素——与之相连接的道路的不同布置方式对形成广场封闭场所感的影响加以说明。
一个四角通透的广场.从限定空间的观点来看不是很理想的。如果道路上的视线被广场景物阻留,调整成一个完整包容的空间,形成场所感,就能获得良好的城市景观效果。
四、结语
我们的目标是让道路的功能在最佳的道路形态中实现,“通过优美的道路景观引导自然优雅,高效有序,充满关爱的都市文化精神内涵”。对于道路景观而言, 现代的设计立足点应在于生态原则文化特色、功能需求三位一体的整合。也就是对于道路景观而言,物质景观是载休,生态保持是法则,文化景观是目标,这样才能 创造人和自然发展的富有文化意蕴的美,让道路成为城市流动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刘滨谊.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3]李月辉,胡远满,李秀珍.道路生态研究进展.应用生态学报,2003(3):447—452

相关文章

景观风水应该遵循十大原则

景观风水应该遵循十大原则 风水理论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地理学、地质学、星象学、气象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其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

探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的衔接

探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的衔接 作者:李然 徐萍 论文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 城镇规划 衔接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与 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各项建设项目的土地需求量...

“三规”与国土规划的思考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形成了我国空间规划以土地利用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城乡规划(以下简称“三规”) 为主的特点。由于“三规”编制方法的相似性、内容的不可分割性以...

关于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执法体制的思考(转)

关于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执法体制的思考 作者:  大庆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  滕延民 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是我国对外开放地区的组成部分。在开放城市划定的一块较小的区域,集中力量建...

英国土地管理制度介绍与借鉴(转)

英国土地管理制度介绍与借鉴 英国土地利用规划制度 1909年,英国建立了土地规划制度,1947年作了进一步修改,形成了完善的土地利用规划制度。 英国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由中央规划、大区规划、郡...

城市规划塑造社会关系(转)

城市规划塑造社会关系 随着城市规划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城市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理论认为,规划在创造空间的同时也生产了社 会关系。笔者试图通过对城市规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