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推进四原则(转)

admin12年前城市规划论文1724

新型城镇化推进四原则

《瞭望》新闻周刊 潘中艺 张威 郭巍

这个是长公子威的大作,大家都熟悉的吧。

“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新技术革命,将成为21世纪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

文/《瞭望》新闻周刊

1945—2012年不到70年的时间,世界城镇化水平从29%提高到 51%,提高了22个百分点,完成了城镇化过半的伟大历史创举。与之相对应,中国的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迅速提升至2012年的 52.57%,这意味着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世界的平均水平。

然而,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城镇化水平整体上还比较落后,更多的城镇化发展仍停留在规模上而非质量上。在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城镇化大于人口城镇化、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大于西部地区城镇化等问题长期存在。

放眼未来,中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既要尊重现实又要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将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城市合理布局、以大带小、集约高效、优化城镇功能等原则贯彻城镇化实施始终。

在这一过程中,尤其需要关注两个方面:农民进城和城市扩容、城市资源的输出,将两方面问题结合进行考虑,就可以通过城镇化的实施有效解决当下中国存在的诸多问题,使经济社会发展趋于理性化和人性化。

生产力是根本动力

城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本质是经济形态和生产力布局的再调整。其中,既有 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变、产业的形成和导入、城镇职能和设施的完善与优化,同时也有中心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城市发展边际效应下降而带来的城市产业、 人口、居住配套向其他城市经济洼地的转移。

因此,城镇化过程中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发展城市群推进城市化,二是通过做大县城实施农村城镇化,实现城市化与农村城镇化并重。

一般而言,城镇化的发展需要满足两个实施条件:农业生产效率具有提高的可能 以及城市产业发展具有转移的可能。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意味着可以释放更多的劳动力,城市产业转移意味着可以吸纳因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而闲置的劳动力。二者的 结合才是城镇化实施的先决条件,最后通过网络经济学理论确定城镇化实施的区域。

不过,从人类发展的角度分析,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才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其外因是市场机制下社会资源分配的内在要求,内因是人类社会发展趋向均质化的内在要求。

首先,从生产角度看,社会化大分工出现后,在市场机制下,社会资源(主要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分配是趋向于生产效率较高的地区或行业。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具体而言,随着社会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也相应提升,较多农业劳动力得 到释放。然而,受自然条件限制和土地资源稀缺性影响,农业生产效率提升速度落后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生产效率的提升速度,而城镇又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重要载 体。这意味着,由于城镇与农村比较利益一直存在差距,因而可以吸引更多农业劳动力人口流向城镇,从而满足城镇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对社会资源的需求, 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发展。

其次,从消费角度看,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人类 的需求层次又是不断提升的。需要强调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应该以单纯的市场经济为主导,而应将市场经济作为一个基本单元,与道德、文化、政治及人的需求 相结合。虽然目前发展极不均衡,但随着资本和资源要素的不断流动,全球经济最终将达到协调均衡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将趋向均质化。城镇化的过程正是政府、市 场、人三者共同努力而推进经济全面协调均衡发展的可行路径。

总之,在市场机制和“理性人”的共同作用下,城镇化可以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不影响既定社会群体资源配置的情况下,提升其他社会群体的资源配置,从而最终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中国路径的基本原则

对于中国的城镇化,当前已不能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更为重要的是结合国家关于城镇化的相关政策和城镇化的可行性操作方法进行实施。

从多学科关于城镇化发展的理论出发,同时考虑到国内城镇化发展现状和自身的开发经验,中国的城镇化路径在落实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四方面原则。

首先,要同时做到用地统筹和城乡统筹。用地统筹的核心是土地的集约利用,其 含义主要是指产业和城市发展高度融合、在单位土地上产值最大化的土地高效利用、科学的土地规划比例和人居产业联动发展。城乡发展统筹是以社会均衡发展为根 本出发点,其含义主要是指通过产业的发展吸纳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富余劳动力,解决农民就业,通过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协调城镇化进程中产业发展 不均衡的问题。通过城镇的辐射效应带动农村发展,融入区域大发展,通过二、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实施。

其次,要同时注重生产性投入和生活性投入。在城镇化建设中政府需要通过引导 性投入建立新的产业发展平台,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引导企业进行投资拉动产业发展。生产性投入所指的是政府、企业、城市运营商等各方为满足产业发展而进行的投 入,主要包括城镇化过程中基础设施投入、产业服务平台投入、企业固定资产投入、生产性服务业投入。生活性投入所指的是政府、企业、居民、城市运营商等各方 为满足人居生活发展进行的投入,主要包括公共设施投入、居民消费投入、城市环境建设投入、市民安居投入。两个投入可以解决政府独自实施城镇化的资金困境, 同时又调动了企业、居民的城镇化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城镇化建设的效果。

第三,要协调好被动城镇化和主动城镇化。被动城镇化是指政府引导下城镇扩容和本地农民进城,主动城镇化是指市场引导下产业聚集、城镇扩容和外来人口就业。两个类型要求我们在城镇化进程中,要以更加微观的视角来解决城乡发展的问题。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最后,要追求平等的市民待遇和平等的发展机会。平等的市民待遇是指城镇化过 程中农民进城的权益保障,享受到与原有城镇居民同样的身份待遇,平等的发展机会指的是城镇化过程中农民进城的收入保障,通过产业的发展保证农民变市民过程 中,农民根据自身条件自主选择的充分就业机会。平等的市民待遇要通过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进行户籍等若干领域的改革,使农民在身份上和城市居民平等。平等的发 展机会是指在城镇化过程中应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环境,为进城农民提供适应城市生活方式的基础保障。

城镇化时代与中国

人类城镇化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工业革命前的城市发展。从 5500年前世界四大古代文明到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兴起,5000多年中,人类城镇化水平仅增长了3个百分点,世界城镇人口大约250万人。期间出现了 40万人口的雅典古城、100万人口的罗马古城、100万人口的唐朝长安和70万人口的北京元明都城等人类农业文明时期的最具代表性的城市。

第二阶段,工业革命后建立在早期工业化基础上的世界局部城市化发展阶段。工 业革命开启了工业化推动人类城镇化的历程,这一进程主要发生在西欧和北美等地区。据统计,从1750年到1950年的200年间,世界城镇化水平提高了 26个百分点,从3%提高到29%左右,这个时期最大的成就是,西欧和北美少数国家完成了高度城镇化的历史任务。

第三阶段,二战结束至今的全球城市化阶段。从1945年至2012年不到70年的时间,世界城镇化水平从29%提高到51%,提高了22个百分点,完成了城镇化过半的伟大历史创举,人类进入普遍繁荣的城镇时代。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大体上也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其一,古代城镇化。我国城镇的诞生最远可以追溯到夏商时代,人们摆脱了群居 的部落式生活,定居在特定的区域从事着农耕和手工业。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手工业的发展,唐、宋、元、明、清时期出现了更多更大规模的城镇,由于受手工业 发展水平所限,这些形成的城镇对于人口容纳能力较小,相对较大规模的城镇所容纳的人口大约在百万左右。

其二,现代城镇化。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导入,中国才兴起了近代 城镇化进程的萌芽。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计划经济的实施,人口流动和城镇的发展相对缓慢,虽然有一定意义上的城镇发展但是受多种因素所限,城镇化进程仍十 分缓慢。1949年中国城镇化率只有10.64%。

其三,当代城镇化。改革开发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实施和对外交流的加强,我国综合制造能力显著提升,伴随而来的就是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发展,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镇,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发展到2012年的52.57%,发展十分迅速。
标签: 城镇化

相关文章

购物中心的规划与设计

购物中心的规划与设计 一、选址原则 “天时”、“地利”、“人和”都会直 接影响企业的经营。“天时”是指商家对投资时机的把握以及在经营过程中的时令性的把握;“人和”是商品在管理上...

浅谈城市规划管理

作者:夏顺生 前 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形势很好,城市正处于一系列激烈的社会经济变革之中,面对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城市急剧扩张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

城乡一体化思想的理论溯源

1. 城乡一体化思想的概述 1.1城乡一体化思想的理解 城乡一体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 城乡一体化理论的范畴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

借鉴国际模式建设生态城市

借鉴国际模式建设生态城市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建设生态城市是实现这一国策,促进城市经济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总结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实践的基础上,研究探讨其建...

我国城乡空间生态规划新思路

我国城乡空间生态规划新思路

我国城乡空间生态规划新思路 作者:黄平利 王红扬 论文关键词: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生态敏感分析 经济敏感分析 空间管治 发展与保护的协调 论文摘要:以我国现阶段城乡发展的突出特点为背景,分析...

城中村改造须直面四大追问

城中村改造须直面四大追问 摘要:如果从人道的角度考虑,安全才是“违法建筑”诸要素中最需要提及的。正因为此,防止不符合建筑质量标准的楼房投入使用,也才应该是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首要关注点。 《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