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之城
比特之城(空间场所信息高速公路)/趋势丛书
未来信息时代的城市是什么样的?构成城市肌理的建筑又以怎样的面貌呈现?本书从电子会场、电子公民、比特业等多角度,既系统又深入浅出地勾勒了被信息 高速公路所连结的未来“软城市”的实质空间、位置,建筑及城市生活方式。它旨在说明:软件对人类生存方式的控制不断增强,比特的运用不断普及,未来的城市 便是一个数字化的空间。
本书从电子会场、电子公民、比特业待角度既系统又深入浅出地勾勒出了被信息高速公路所连结的未来“软城市”的实质空间、位置、建筑及城市生活方式。它旨在说明:软件对人类生存方式的控制不断增强,比特的运用不断普及,未来的城市便是一个数字化的空间。
威廉·J·米切尔(Willam J.Mitchell)是建筑学、媒介艺术和科学专业的教授,麻省理工学院媒介艺术和科学专业的主任,以及建筑城规学院院长。他的著作还有:《E-托邦 ——数字时代的城市生活》、《比特之城——空间,场所和信息高速公路》以及《重新定义的眼睛——后摄影时代的视觉真相》等。
译者前言 地理还是命运吗?
第一章 拉线
第二章 电子会场
空间与反空间/物质与非物质/集中与分裂/同步与异步/窄带与宽带/观看与参与/相邻与互联/比特城
第三章 电子公民
维特鲁威人与刈草人/神经系统与身体网/眼睛与电视/耳朵与电话/肌肉与致动器/手与远程操作机/大脑与人工智能/身在彼处
第四章 重组的建筑
门面与界面/书店与比特店/书库与服务器/美术馆与虚拟博物馆/剧场与娱乐设施/校舍与虚拟校园/医院与远程医疗/监狱与电子监视系统/银行大楼与自动柜员机/交易所与电子贸易系统/百货商场与电子商场/工作与联网工作/在家与身居电子之家/解构与重组/可程控的地方
第五章 软城市
房地产与电话化空间/蛮荒西部与电子边疆/人类法律与编码条件/面对面与界面/现场与网上/街道网与万维网/邻里关系与网络泥巴/圈地与加密/公共空间与公共渠道/亲临现场与联网/社会风俗与网络规范/网络地图
第六章 比特业
经济学101与经济学的0和1/有形物品与知识财产/移动物质与处理比特/物理交易与电子交换/银行票据与电子货币/希洛人与代理人/司法权与逻辑限度/领土与拓扑学/选举政治与电子表决/放逐与系统黑名单/监控与电子环形监狱/电脑化空间的政治经济学
第七章 获得好的比特
1835年:前工业时代的聚居地/1956年:通勤族的城市/1994年:电子化身/2000年:比特圈
尾注
网址
致谢
地理还是命运吗?
在接近一个时代的终结和另一个时代的开端的时候,人们仍然会心存妄想,觉得事态的发展可以被延迟,甚至被逆转。就好 像一个上升的抛射体由于受到重力的滞碍,在全速前进之前保持垂直不动一样,传统的拉力会减慢人们向新时代迈进的势头。在最后一刻一切平静如水,但一旦顶点 被越过,历史自身的分量就会压迫我们越来越快地脱离我们所熟悉的场景。在过去几年里世界经历的正是这样一个过程:我们曾经习以为常的所有东西正在我们面前 变得陌生起来。新的、令人目眩的未来主义旋风令老式的未来学看起来像一幅静物画。
在真空中,一片羽毛和一块石头坠落的速度一样快,但在现 实世界里,由于摩擦的缘故,石头会先掉在地上。建筑本来因其沉重迟迟不愿起飞,而它现在正在超过那些较“轻”的学科,直面未来的变化和转折。威廉·米切尔 和尼古拉·尼葛洛庞帝两人都具有建筑学背景,这并不是偶然的,他们在同一年推出的两本谈论未来的书《比特之城:空间·场所·信息高速公路》和《数字化生 存》也必然会被人们放在一起谈论。
同出麻省理工学院(一位是建筑与规划学院院长,一位是媒体实验室主任),米切尔和尼葛洛庞帝都参与创造 了他们眼中的未来。两本书着眼的都不是今天而是明天,只不过,尼葛洛庞帝关心的是明天的生存,而米切尔念念不忘的是明天的城市。如他所说,“在一个计算和 电信无所不在的世界里,身体能力借助电子手段而大大增强,后信息高速路时代的建筑以及超大规模的信息企业层出不穷。在这样一个时代,城市的概念受到了挑 战,而且最终必会重新定义。计算机网络像街道系统一样成为都市生活的根本。内存容量和屏幕空间成为宝贵的、受欢迎的房地产。大多数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 活动转移到了电脑化空间。其结果是,我们必须从根本上重新系统阐释我们所熟知的城市设计问题。”
历史上不乏这样的场面:一代人认同的所有 确定因素都受到震撼,一切都需要修正和改写。在这种时刻总会出现一些关键性论著,其内容激励着下一代人作出努力。在建筑学上,罗伯特·文图瑞 (Robert Venturi)1966年所著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就是这样一本书。那种“轻柔的宣言”,宁愿“放弃显而易见的和谐一致而选择有生命的混乱”,打破 了束手束脚的枷锁,拓宽了探索和表现的道路。他的思想开启一代新风,好的、坏的、甚至极丑的样式都随之冒出地平线。从许多方面看都可以说,这本书在耗尽能 量前带领着建筑师度过了后现代主义阶段,融人解构主义大潮,而在此过程中它的能量的确也消耗殆尽。解构之后怎么办呢?
解构之后,到电脑化 空间拓荒去。大多数建筑师,大胆的也好,陈腐的也好,惊世骇俗的也罢,神秘隐晦的也罢,无不试图把技术作为某种潜藏挂念看待,而现在技术不仅赢了分,而且 还抢了其他东西的风头。在更具远见和冒险性的建筑理论家那里,当初对技术的犹豫不决已化作了满腔热情。很明显,不甘寂寞的新技术不仅在帮助大家完成旧有的 任务,而且改变了我们已知的社会的本性。
米切尔的《比特之城》是最早尝试全面解析信息时代建筑和城市新变化的努力之一,它为建筑师拥抱新 理论、新实践、新教育和新创造的运动打下了一定的要基。作者自称这是一次“在信息高速公路沿途走马观花的调查”,这种说法大致准确。本书的确像速度很快的 兜风,许多地方都是一晃而过,而它们中有不少所在值得故地重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