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旧城更新浅议(转)

admin12年前城市规划论文3551

伦敦旧城更新浅议


作者: 戴锦辉 来源:城市建筑

[摘 要] 本文以伦敦老城的城市更新为例,通过对伦敦城市历史的简介和城内三个区域更新案例的分析,探讨城市更新的思路及对中国城市设计的启发。

[关键词]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新老共存  历史延续


一、伦敦城市发展简史
伦敦的城市起源在历史上并没有确切地记载。罗马人在公元43年征服了不列颠并在泰晤士河畔原有的一个村落建立聚居点,取名为 Londinium。后 来,罗马人更在此修筑城墙并逐步将其发展成颇具规模的城市。到公元400年左右,罗马文化随着罗马帝国的瓦解而逐渐消亡。到公元600年左右,不少盎格鲁 -撒克逊人已经在现在的伦敦定居生活。公元1066年,法国西北部的诺曼人威廉一世声称拥有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王位继承权,进而攻占了英格兰。公元12世纪 威廉一世从温切斯特(Winchester)迁都伦敦。伦敦也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两个城合组为一个伦敦市的模式:东面,在古罗马人的古伦敦城的基础上建立 起伦敦城(city of London);西边,西敏寺城(city of Westminster)成为王室和政府的所在地。伦敦在18,19世纪急 速发展,随着工业革命和商业繁荣,伦敦的人口也不断增加,工业革命为城市和建筑注入新元素,伦敦也成就“日不落帝国”的中心与荣耀。到了20世纪初,伦敦 人口已达660万,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在20世纪爆发的两次大战对伦敦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1940年代初,纳粹德国空军对包括伦敦在内的英国城市 进行了密集轰炸,造成了财产方面的严重损失和人口数量锐减。虽然在大战之后修复工作不断进行,但是,时至今日仍然可以看到不少战争破坏留下的痕迹。即便如 此,不少新的建筑物也在废墟之中兴建起来。款式新颖的建筑夹杂在古旧的房屋之中,也为伦敦的市容增添了一些“有趣”的地方。伦敦现在仍然是欧洲最大都市, 人口有1 200万。

二、伦敦城市更新介绍
伦敦的城市更新可以追溯到1898年的英 国新城运动(New Town Movement)。霍华德的“田园思想”认为新城建设是摆脱英国拥挤不堪城市生活的最佳途径。城镇是一种完全社会功能化 的结构,它能为城镇里的居民提供足够多的工作机会;有足够的空间为城市提供阳光、空气和优雅的生活;城镇周围被绿化带环绕,不仅能为城镇人口提供农产品, 而且能为他们提供休闲和娱乐的场所。最终形成一座能满足几十万人口全部需求的“社会化城市”。二战结束以后,政府对新城建设非常重视,为解决伦敦等城市人 口和工业过分集中的问题而修建大批新城。那些新兴的战后工业对城郊廉价土地和政府的优惠政策非常欢迎,仅仅几年之后,新城建设进入到迅速发展期。

英国战后的新城市运动的发展使人们纷纷迁出中心城区,再加上战后重建多以简单廉价的建筑材料及做法为主,这使本来因城市工业化而成为雾都的伦敦的魅力减 少了许多。入夜后的伦敦变得冷清,甚至有些地方可以用死寂来形容。到20世纪70年代,英国政府调整了疏散大城市及建设卫星城市的有关政策,人们意识到把 原来繁华的城市在入夜时完全抛弃是一种浪费和不合理。1978年通过《内城法》,开始注重旧城改建和保护。城市更新的计划开始行动,原则是把已经迁出城市 的人们再吸引回到城市。英国的工业转型为这一设想提供了很好的条件。1992年,伦敦战略规划委员会提出了伦敦战略规划白皮书,突出体现了重视经济的重新 振兴;强化交通与开发方向的关联性、重视构筑更有活力的都市结构、重视环境与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等四个指导思想。1994年的规划中强化伦敦 作为世界城市的作用和地位。1997年民间组织“伦敦规划咨询委员会”根据伦敦不同区域发展水平的差异,制定了不同的发展战略:伦敦中心区是交通最为便利 的区域,对商务、商业、政府、文化活动最具有吸引力,应该平衡办公楼、商业、文化娱乐等各项活动与住宅之间的发展;另外还包括对一些重要空间要素的整治, 如开放公园、广场绿带、泰晤士河、历史遗产等场所的空间、街道和广场,改善交通方式以及建设便捷的交通系统。

三、伦敦城市更新与案例分析
   英国的规划体系和过程与美国、欧洲大陆的规划相比,拥有其独特之处。主要差别在于把“规划编制”和“规划批准”明确分开。一般来说,中央和区域政府会制 定战略性规划(Strategy Plan),地方政府再制定地方性规划(Local Plan)。规划完成经议会批准后生效,但这规划文本并非具有法律 意义的条文,而只是一个供各方参考的文件。在实际项目中,建设计划需要向地方政府规划部门提出申请,一些影响重大的项目还要上报更高级或中央政府。而政府 对该申请的批复一旦生效,便成为必需遵守的法律条文。在合理理由支持下的实际项目可以与规划文件千差万别。在规划编制到规划批复期间有较大的空间和弹性。 这是英国的发展调控(Development control)决策方式,把规划和设计紧密相连而又可以反复双向验证的方式。这对英国的城市更新有着直接 的影响,因为城市更新是集规划(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等)于一身的过程。就伦敦而言,城市更新的策略是把罗马帝国时期的伦敦城 (City of London)继续作为金融中心,一直作为行政中心的西敏寺城(City of Westminster)依然保留行政办公的地位。现 在的西敏寺区被重点改造成生活娱乐区,大量的剧场、展览、购物餐饮,其中SOHO区是伦敦入夜的中心。西敏寺城西侧的居住区如 Chelsea,Nottinghill,Pimlico,Victoria等都是高档住宅区和商业区。市中心的东北面为一般生活区。这些区域组成了伦敦 的“核心一区域”(Zone One)。这也是伦敦的老城区。而每个区域的内部和美国项目的自身也有很大的自由度,这样的发展调控更有针对性和即时性,规 划与设计相贯通提高项目的合理性。城市形象方面也因此更真实地反映出时代和文化的气息。

1.圣保罗大教堂区域——新老共存与历史延续
   圣保罗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是伦敦最著名的教堂之一,是伦敦城的主教座堂,它最早是罗马人的神庙所在地(图1,图2)。大 教堂本身也是伦敦规划中几条视觉走廊的聚焦点,也是旧伦敦城的象征之一。从圣保罗大教堂向泰晤士河的方向,由表征着21世纪的“千年桥” (Millennium Bridge)将泰晤士河两岸连接起来。泰晤士河南岸是一座由废弃发电厂改造而成的泰特现代美术馆(图3)。这样“一河两岸三节 点”构成伦敦既富有历史内涵又彰显现代色彩的城市特色。大教堂和周边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记述着英帝国的光辉往事,南岸的发电厂外壳让人想起工业时期雾都伦 敦的景象,而全新的千年桥则用高技派的姿态展示着当今英国的高科技与风格。从另一个角度看,在伦敦的泰晤士河上架起了好几道桥,其中历史现存最古老的可算 是伦敦塔桥(Tower Bridge)它代表着古伦敦的历史(图4);西边的切尔西大桥侧体现着昔日工业帝国的钢铁工艺与技术;中间的千年桥则反映出当 代英国的建筑技术与审美文化(图5,图6)。福斯特事务所设计的千年桥也考虑到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其纤细的外形除了是挑战钢铁技术和力学计算以外,还尽量 少的占用河面上的空间和视觉影响。在设计人流路线和城市对景时,利用视错觉把圣保罗大教堂嫁接在钢索桥上,形成新老相映成趣的构图。

2.SOHO街区——古老区域的重生与延续

伦敦的SOHO街区应该说是伦敦比较旧的区域(图7)。

17世纪之前,SOHO曾经是猎场,当猎场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后,在18和19世纪,容留了大量难民和流亡者。复杂、多元的环境吸引了大量作家、音乐家、 艺术家和思想家。19世纪末,SOHO已成为伦敦夜晚的心脏,并一直延续至今。那狭如肠道的条条街巷,藏着无数酒吧、餐馆、店铺、书局、剧院乃至为未年娱 乐场所。针对这一区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规划设计的方针更多的是对原有建筑进行改造和再利用,整个街区基本保留着原有的城市肌理和空间尺度。对原来大部分 狭窄街巷进行保护,并利用单行线或步行街的方法解决交通问题。这些改造更多的是集中于建筑内部空间的装饰和功能的调整。大部分沿街的建筑空间,不管以前是 什么功能都改造成商店、餐厅、酒吧等服务空间。砖石建筑依旧是这一区域的主色调,间中也夹杂着维多利亚时期的铁艺建筑和二战前后兴起的现代主义建筑,少量 的新建筑也安份地参与到城市的记忆中。在这里,外部空间基本是传统的、统一的、和谐的,而室内空间则是超越时空的、多样的、个性的,甚至是奇怪的。人们也 自由、开放、千姿百态地享受或
使用这一区域——这使得SOHO成为伦敦最有活力的地方,也成为伦敦无形的代表(图8~图10)。

3.伦敦西区——复制与新旧共存
如前所述,伦敦的西区是以住宅生活区为主(图12),大部份是私有土地私人建房,与中国的企业单位或开发商集中开发的住宅小区差别很大。伦敦这种私人建 住宅的现象对伦敦城市面貌有着重要影响且延续至今。由于私人建房的缘故,资金、技术和设计概念等都有相当的局限性,再加上伦敦建筑保护与保护区等规划条件 的限制与指引,使这些自建宅往往参考历史和周边已有的住宅进行设计兴建。模仿原来的老住宅或在老建筑基础上进行修改,这是非常符合自建宅特点和需要的。这 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是伦敦市民参与了城市设计和建设。在这里重点重申一个概念——城市内的使用者在参照历史文脉和周边环境来复制自己使用建筑的行为,这是 应该值得肯定的并与过去的城市发展和建设吻合,与澳门威尼斯人酒店的建设和国内一些复制巴黎凯旋门或华盛顿白宫等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由于这种特殊的模仿 行为,老伦敦的特色被强化。

伦敦的城市更新远不止上述的几个方面,但由于篇幅所限,借上文内容探索一些城市更新的设计理论及依据。 根据以上三个区域的案例分析,作者认为伦敦城市利用老建筑、新建筑和“复制品建筑”三者共存来叙述伦敦,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城市。老建筑以保护、保留、 改造的手段为其注入生存的养分;“复制品”在参照老建筑和规划条件的前题下,在今日的世界中活着但又怀念着往昔;新建筑是怀着昔日的营养而又自由地生活在 今天。它们三者都是活在今天且用三种不同的方式叙说和记录着城市和人类文明的历史。一座城市的魅力在于城市给予人的感受及可读性。城市的空间组合故然重 要,而更重要的则是文化的凝造与传递。城市是人类活动空间的集合,城市应该是多元化的、包容的和有自身特色的综合体。

四、伦敦城市更新对我国城市设计的启发
伦敦的老城区与北京的胡同都承载着两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伦敦的老街把昔日大英帝国的余晖很好地传承以及复兴。对比之下,北京的胡同却成为城市的“”毒 瘤和“鸡肋”。北京以极端的手段——极端保护和极端拆迁的方法——一步步消减这座城市的过去。保留起来的老建筑因为资金的缺乏变得闲置或没有得到维修及改 造,老建筑的价值也无法体现。北京的很多胡同虽然保留着老京城的风貌,但却脏乱不堪,成为城市的“毒瘤”。北京的平安大街在扩宽后沿街建造仿古建筑希望保 留古都风貌,但是这些“仿制品”却是一些带有中国古建筑元素的“四不像”。北京新建的商务中心区�BD和金融街又很少体现北京和中国的特色,它很难代表北 京城。国际化的城市空间和建筑形象成为城市更新的败笔。在中国,“失忆”的城市或者城市空间实在太多。城市特色也因记忆的不完整而弱化,城市之间的类似点 太多且自身特点又太少。城市的建设是需要时间的,城市特色形成也需时间的积累。如果把城市过份保护以至无法发展,就相当于把城市封存起来。时间处于静止, 城市也就处于昏迷。如果过度开发,把老建筑和城市肌理彻底摧毁后进行重新建设,时间则被切断,城市也就失去记忆、文化和特色不能得到传承和体现。

城市更新包含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等方面内容。在实践中,不妨学习伦敦的经验,容忍甚至刻意建立新老和仿品建筑共存的空间关系。更多 地考虑时间与空间、文化与空间,人与时间以及时间与城市等关系,注意文化与时间在城市中的传承与体现。将规划和设计更好地综合考虑,并双向推导,以提高规 划和设计的合理性、创新性和即时性。

作者单位:1 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 • 100084)2 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 OMA

参考文献
1 乔恩•兰著.黄阿宁译.城市设计.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 Fred Manson,高毅存.伦敦规划.北京规划建设,2004(04)
3 唐历敏.英国“城市复兴”的理论与实践对我国城市更新的启示.江苏城市规划,2007(12)
4 韩西丽,俞孔坚.伦敦城市开放空间规划中的绿色通道网络思想.新建筑,2004(05)
5 海外大城市发展经验借鉴研究.www.bjkw.gov.cn
6 陆伟芳.19世纪英国工业城市环境改造.扬州大学学报,2001(04)

相关文章

寻求制度升级,应对复杂局面(转)

寻求制度升级,应对复杂局面 作者:刘家海    来源:法律放光彩_法律博客 我们的南宁市规划管理局设立至今已差不多有30年的历史。我到规划局也快有20年 了。在我的印象中,差不多每两三年就会有一次...

以WTO 原则对法定图则制度进行再认识

以WTO 原则对法定图则制度进行再认识 作者:王富海 1  法定图则制度是规划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一步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规划工作经历了从恢复、发展到逐步应对市场经济的渐进过程, 其中的标志点...

城市的远见之四:上海巨人的脚步观后感(转)

城市的远见之四:上海巨人的脚步 从开埠时间的英租界和法租界的美景,到苏联帮助建造的上海展览中心,再到改革开放的虹口和现在的浦东,上海的可谓变化万千。 英租界到法租界是资本家的空间经验积累的展现,风...

李宗华:城乡规划信息化发展战略

李宗华:城乡规划信息化发展战略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建设电子政务的指导原则。电子政务的核心价值是使政务公开化、透明化,提高政府与社会、公民的互动,改善公共服务,这与建设服务型...

浅谈花鸟市场的景观规划设计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内各类交易市场的功能与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如何营造一个环境优美的,舒适宜人的交易市场,将成为城市交易市场景观设计应考虑的问题。本文作者对江阴花鸟市场的景观设计...

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教授俞孔坚的城市规划大批判

土地不仅是房地产开发的经济资源,更是生命的承载系统。    绿色新技术不一定就是高技术,更要回归祖先留下的低技术。    要抵制西方消费主义观念,更要批判民族传统文化,反思自我。    经济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