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管理人员案头书之《名家谈规划》
《名家谈规划》摘录了古今中外城市规划名家的经典言论和精辟论述,蕴涵着丰富的哲理、深刻的内涵和无穷的智慧,发人深思,历久弥珍。我们将从规划名家的经典论述中汲取智慧和精髓,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细细品读、赏鉴和消化,进而为发展我国的城乡规划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11月1日)
- 平装: 150页
- 语种: 简体中文
- 开本: 16
- ISBN: 7112112486, 9787112112487
- 条形码: 9787112112487
- 商品尺寸: 23.6 x 17.8 x 1 cm
- 商品重量: 322 g
- 品牌: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ASIN: B00317KDQ0
目录
城市规划
城乡统筹
区域规划
城市定位
城市功能
城市文化
城市历史
生态城市
城市形象
规划管理
公众参与
城市建筑
城市设计
规划师
规划名家简介
文献资料简介
《名家谈规划》一书,以它丰富的内涵、精简的论述,浓缩了很多规划理论的精华,为关心城市、关心规划的人们提供了很好的理论视角。
“为人民规划”,一句简短的箴言,深刻地道出了城市规划的主旨和真谛,从本质上诠释了规划工作的根本目的。这也是济南市规划局局长王新文博士主编的《名家谈规划》一书所要表达的宗旨所在。
《名家谈规划》一书是王新文博士多年潜心研读的心血结晶。本书汇集了古今中外很多规划名家的经典言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它们对于从事城市规划领域的科 研与管理工作的人们、关心城市发展的政府官员和社会各界,均有一定的启发与教益。很多内容对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为人民规划”
早在半个多世纪前,美国规划理论家约翰·福里斯特在其经典著作《面临强权的规划》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为人民规划”的观点,这一目标至今仍然是全世界规 划工作者为之奋斗的最高境界。1898年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奠基人埃比尼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提出以人的尺度为依据构建田园城市,反映了早期城 市规划理论以人为本的思想。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指出:“城市最好的经济模式是关心人和陶冶人”。1933年世界第一个城市规划大纲《雅典宪 章》,就提出了“对于从事城市规划的工作者,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1977年的《马丘比丘宪章》更是强调了为人 民规划的思想,提出规划“应该按照可能的经济条件和文化意义提供与人民要求相适应的城市服务设施和城市形态”。我国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指出:“城市规划的 最高目标是使市民安居乐业”。“人”永远是城市的主体,人的需要也正是城市规划的需要。
“城市规划就是政治”
美国规划大师迪尔旗帜鲜明地指出,“城市规划就是政治”,直率地道出了规划的政治属性。刘易斯·芒福德也鲜明地指出:“真正影响城市规划的是最深刻的政 治和经济的变革”。在以往的研究中,一般将政治作为规划的背景因素考虑,使内在于规划过程中的政治只被认为是影响因子,始终没有用政治的观点审视规划行 为。事实上,现代城市规划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手段,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就反映了一种社会改良的政治诉求,规划师们对于城市理想状态 的构想,是以符合具体的政治目标为首要任务的。《周礼·考工记》记载的中国传统城市规划所体现的就是统治者的“王权”思想,中国自古以来的皇城布局,与其 说是理性的考量,不如说是权力的彰显;与其说是工匠的设计,不如说是政治的决定。城市规划的过程是促使具有不同意见的各利益主体就共同利益达成妥协和一致 的过程,这一决策过程显然是政治的。因此美国城市事务与规划学教授约翰·M·利维指出“规划是一项高度政治化的活动”。美国规划理论家诺顿指出:“规划就 是政治过程”。
规划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影响和制约,是政府调节公共利益的政策工具,规划编制、管理、服务的过程实际就是利益博弈的过程,必须从 政治和全局的高度统筹谋划规划工作,解决好为谁规划、为谁服务的问题,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规划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规划”才是明智的选 择。“城市规划就是政治”这一论点对规划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技术水平,还要有很强的政治敏锐性和准确的判断力。始终坚持人民群众 利益至上和社会公共利益至上的原则是规划工作者亘古不变的政治立场。
“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
《名家谈规划》书中“区域规划”一章以刘易斯·芒福德的这一著名论断开篇,阐明了城市规划本质上是区域规划的重要思想。早在一个多世纪之前,霍华德就前 瞻性地提出:“用城乡一体化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形态”。刘易斯·芒福德亦高瞻远瞩地提出:“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同等重 要;城与乡,应当有机结合在一起”,对现代城乡规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对于区域规划、城乡统筹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雅典 宪章指出:“城市应该根据它所在区域的整个经济条件来研究,所以必须以一个经济单位的区域规划,来代替现在单独的孤立的城市规划”。《马丘比丘宪章》指 出:“规划必须在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反映出城市与其周围之间基本的动态的统一性”。刘易斯·芒福德则认为:“城市的活动有赖于区域的支持,区域的发展 取决于城市的推动”。在我国,由于过去长期以来的城乡分割,造成城乡二元结构十分突出,城乡差距日益拉大。“五个统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为城乡规划工作指明了方向。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一座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在于内涵,在于文化。文化是城市的根基和灵魂,是城市的魅力所在。一座没有文化的城市只有躯壳,而没有灵魂。古今中外规划名 家对于城市文化的灵魂意义都有过非常精辟的论述。如刘易斯·芒福德指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城市的意义在于贮存文化、流传文化和创造文化”。两院院 士吴良镛先生指出:“文化是建筑和城市之魂,我们必须强调历史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伊利尔·沙里宁指出:“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 的抱负”、“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的确,从书中、从城市布局中、从建筑品位中、从市民面孔中,都可以看到城 市的文化底蕴、人文内涵和文化品位。
当今时代,城市文化已作为一种“软实力”,是城市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所在,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不可 或缺的要素,对于城市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强大的推动作用。一个城市如果没有文化,就没有特色和个性,就会黯然失色,城市的竞争力将会大大削弱。文化是城市 生长的灵魂和生命力,是城市最好的“名片”,是城市人文特色、文化底蕴及文脉的延续。正是由于城市具有了特定的文化特色,才能使城市的历史与现代、形态与 内涵、物质与精神高度融合、浑然一体、延续不断。
“城市是一部史书”
刘易斯·芒福德曾说过:“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新加坡规划师刘太格说过:“城市是一部史书,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属于它的一页,这部书是历史的记 忆”。城市的形成演变是历史的过程,经历着无数的沧桑变迁,而每一个变化都给城市留下深刻的烙印,都见证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因此一座城市就是一部“历 史”。要认识一座城市,首先必须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正如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所说:“建筑是本历史书,在城市中漫步,应该能够阅读它,阅读它的历史、它的 意韵”。
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反映了城市独特的文化传统与文脉特征,是城市发展之“根”,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任何割裂历史、摒弃历 史文化遗产的城市,都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贫瘠的城市。国内外城市发展的经验表明,越是现代化的城市越重视保护历史文脉,越是历史文脉深厚的城市越富有魅 力。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指出:“城市总是需要新陈代谢的,这种代谢应当像新老细胞更新一样,是一种‘有机’的更新,而不是生硬的替换。只有这样,才能维护 好古城的整体风格与肌理”。必须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有机保护与更新,大力倡导“积极保护观”,继承、保护、发扬、利用相结合,保护城市生命之“根”, 延续城市发展之“脉”,弘扬城市底蕴之“魂”,我们的城市才能更加富有个性、特色和永恒的魅力,才能保持持久的旺盛的生命力。
《名家谈规划》一书,以它丰富的内涵、精简的论述,浓缩了很多规划理论的精华,为关心城市、关心规划的人们提供了很好的理论视角。正如王新文博士在该书扉页中所言:“感悟名家的思想,沐浴理想的光芒,启迪探索的智慧,引领发展的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