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设计中必须知道的六大效应
1、 温室效应
由于工厂、交通运输以及家庭等大量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加之滥伐森林,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逐年增加。二氧化碳能够透过太阳短波辐射,使地表温度增加;同时它又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再以逆辐射形式射向地面,使气温升高,如同温室玻璃一样,起保温作用,这就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的产生,一方面使全球气温逐渐升高,两极冰川融化,全球海平面升高,危及部分岛屿和大洲沿海低地的安全;另一方面还会引起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如中纬度温带地区因变暖蒸发强烈,变得干旱,现在农业发达区会变成草原,高纬度地区因变暖降水增多,变得更适宜农作物生长等等。
2、 绿岛效应
森林是最高的植被。在成片的森林地区以及林冠层的下部能形成一种特殊的气候。森林可以减小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减低地表风速,提高相对湿度,增加降水,形成森林小气候。这就是森林的绿岛效应。
由于森林能改变风向,减弱风速,阻滞沙土,起着防风、固沙、保土的作用,因此,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往往成为改造小气候的有效措施之一。我国三北地区,风沙大,降水少,蒸发强,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建造防风林带,对于改变这些地区的气候,促进农牧业生产,起到很大的作用。
很多城市在做总体规划中提到绿肺或是绿心的概念,就是运用了绿岛效应。
3、 阳伞效应
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与生活活动,大气中的烟尘越来越多,悬浮在大气中的烟尘,一方面将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回宇宙空间,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地面接受的太阳能减少;另一方面吸湿性的微尘又作为凝结核,促使周围水汽在它上面凝结,导致低云、雾增多。这种现象类似于遮阳伞,因而被称为“阳伞效应”。阳伞效应的产生使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减少并且使阴、雾天气增多。
4、 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主要形成在一些发达的工业区或大城市中。其形成原因一是由于城市工业发达、人口集中,大量消耗能源,致使大量城市废热进入大气,使城市气温不断升高,这些废热主要来自燃烧的工业锅炉及冷气、采暖等固定热源,其次是机动车辆、人群等流动热源;二是晚间工厂排放的大量烟尘微粒和二氧化碳,如同被子一样阻止城市热量的扩散,致使城市比郊区气温高,如同一个“热岛”矗立在农村较凉的“海洋”上;三是用混凝土、砖瓦石料等建筑的高楼大厦群及水泥、柏油铺设的路面,大量吸收和储存太阳能,狭窄的街道和愈来愈小的庭院、居室又使大气与地面之间的热量交换受阻,使地面降温变得迟缓。此外,城市绿地和水面锐减,蒸发作用减弱,也是造成城市热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城市的年平均气温比郊区一般可高出0.5℃~3℃,甚至更高些。愈是工业集中、人口密度大的城市愈明显。热岛效应的产生,不仅使人们工作效率降低,而且中暑人数增加,夏季高温,导致火灾多发,加剧光化学烟雾的危害。
5、 雨岛效应、雾岛效应
在“热岛效应”的影响下,城市上空的云、雾会增加,城市的风、降水等也会发生变化。这就是“热岛效应”带来的城市“雨岛效应”、“雾岛效应”等等。由于城市热岛所产生的局地气流的辐合上升促进了城市对流性降水的发生、发展,加之城区空气中凝结核多,大核(如硝酸盐)存在时有促进暖云降水作用,同时城市的下垫面粗糙度大,使其降水雨系减慢,延长城区降水时间。由于上述几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导致暴雨最大强度落点于市区及其下风方向,形成了城市的雨岛效应。
城市对降水的影响问题,国际上存在着不少争论,美国曾在其中部平原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城及其附近郊区设置了稠密的雨量观测网,运用先进技术进行了持续5年的观测研究,证实了城市及其下风方向确有“雨岛”效应。
城市的雾气一般多是由工业、生活排放的各种污染物形成的酸雾、油雾、烟雾、光化学烟雾等混合而成。城市多雾不仅会危害动植物,还会妨碍水陆交通和供电。严重时,汽车、火车、轮船只好减速,甚至影响到飞机的起落。
6、 狭管效应
“狭管效应”也叫“峡谷效应”,就像峡谷里的风总比平原风猛烈一样,城市高楼间的狭窄地带风力也特别强。因城市高楼建筑物间距极小,大风迎面吹来无法顺畅通过,只能聚集在很小的空间内,形成狭管效应。据有关科研部门测试显示,在城市6-7级大风时,由于狭管效应,通过高楼之间的瞬间风力可达12级以上,极易造成灾害。有关国际组织早已将其列入大都市面临的20种新的城市灾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