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思想在城市规划领域中的应用

admin15年前城市规划论文2303

以人为本”思想在城市规划领域中的应用 作者:陈 林1, 王 轶2(1.三峡大学 土木水电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2.长沙理工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6) 摘 要:本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提出了城市规划领域中“以人为本”思想的应用问题。深刻分析了“以人为本”思想提出的现实意义,从时间维度的分析角度,提出了“尊重前人、关怀今人、善待后人的规划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城市的发展才有生命力”的观点;从空间维度的分析角度,通过宏观、中观和微观尺度的分析,解决“人以谁为本、谁以人为本和以谁人为本”的问题。为了达成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和谐,必须坚持以文化传存为脉络、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生态保护为保障。只有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和谐,才能达到和谐城市,最终构建和谐社会。城市规划就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架构一个舞台。 关键词:以人为本; 城市规划; 哲学; 时间维度; 空间维度 自从2002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来,“以人为本”作为一个理念,一条原则,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无论对内管理还是对外开展服务,人们都谈以人为本,给人以正面诉求。但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在不同领域有不同要求。 1 哲学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1.1 概念 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央提出了“五个坚持”,之后进一步深化为科学发展观,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以人为本,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2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 “以人为本”的提法并非现在才有,但古今中外在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下,其涵义有根本的不同,反映出倡导者不同的目的和企图。我国古代民本思想是对人的作用、价值的重视和肯定,体现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则坚持以社会和人民为本位,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以全人类可持续发展这一长远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严格遵循自然和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 1.3 “以人为本”提出的现实意义 “以人为本”概念的提出契合我国当前国情:我国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处在东西部发展不均衡的区域发展背景下,也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个时期是社会矛盾容易凸现的时期。“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相一致,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模式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 2 城市规划领域的“以人为本” 哲学是一项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是各项工作的总纲,从哲学意义上认识“以人为本”的涵义是工作的第一步。从广义上讲,所有的城市规划实践都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规划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注定了这个专业以人为本的特点。以人为本是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的,正如芒福德那句名言:“真正影响城市规划的是最深刻的政治和经济的转变”。 以人为本的原则对我国城市建设有着深远意义,下面就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来探讨以人为本在城市规划领域中的应用问题。 2.1 时间维度 城市规划要“尊重前人、关怀今人、善待后人”,只有这样,城市规划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城市的发展也才有生命力。 2.1.1 基于过程性,体现规划的严肃性——尊重前人的成果 从以前的蓝图式规划到现在的城市规划是规划认识发展上的一个进步,但因为只是一个过程,导致在具体实践中出现一些对前人的规划实践不珍视和对前期规划成果不尊重的问题。所以基于过程性,在具体的规划实践中,应该充分认识当前的发展是城市发展中的一个有机环节,切实尊重前人的成果,体现规划的严肃性。 (1)尊重前人的物质成果。在快速城市化建设中,对于尊重前人的物质成果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一方面是大量的建设性破坏,城市在丧失记忆和迷失自我中孤独前行。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化传承没有断层的中国,我们有理由、有责任保护好前人留下来的宝贵物质财富,而不是贪图一时的经济发展,对城市进行剧烈的现代化改造,成片拆除古老街巷和古朴民居,代之以千篇一律的高耸塔楼和繁华商厦。另一方面是我们的城市逐步丧失自身特色,在全球化过程中逐步迷失本性,导致千城一面。正所谓“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走过一镇又一镇,镇镇像农村”。 (2)认真对待前期规划成果。在当前的城市规划实践中,表现为对已有规划成果(或理论探索)的无情抛弃,城市的发展蓝图在海市蜃楼中不断幻化为不同的背景,不断清晰又不断模糊。如果把城市规划成果视为一项产品,目前对它的后续发展,缺乏一个有效的“售后服务”机制。规划的延续性荡然无存,其严肃性无从维护。 2.1.2 基于现实性,体现规划的科学性——关怀今人的生活 城市规划发展的意义在于为不断发展的社会提供合适的载体,因此关怀今人,解决现实中的矛盾,是城市规划的主体内容。在规划提供的实体和虚空中,要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规划科学性的一个主要体现就在于其考虑多方因素后,能够较好地整合多方利益,满足大多数人需求。 (1)满足现代人的物质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工作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我们的规划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满足快速城市化发展时期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人们的物质需求。 (2)满足现代人的精神需求。许多规划不顾现实实际,热衷政绩工程,追求宏大的叙事效果,全然不顾人的视觉和心理感受以及人的基本需求。造成有开敞空间无法进入(禁人进入的大草坪),有水无法亲近(没有建设与之匹配的亲水平台)。如果我们的城市,在生活之所,整天担心防盗、交通安全、没有与邻里交往的场所;我们的街道以车为本,人被看成阻碍交通的破坏因子;时刻担心那一颗颗“定时炸弹”(散布于城区的药厂、化工厂等),我们将无法实现“以人为本”。 2.1.3 基于易变性,体现规划的强制性——考量后人的生存 城市发展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有机统一、是变与不变的不断融合。在城市规划中,我们要看到城市发展中确定性的一面,通过强制性措施,为城市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有利的发展环境。同时,充分考虑城市发展中的不确定性,为城市发展预留足够的弹性,从用地性质到用地规模,从发展方向到城市性质。 (1)维护城市发展框架,体现强制性。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和自然格局等加以保护,为城市将来的发展框架打下良好基础,对城市的山水生态格局、道路网络体系等进行科学论证、严加保护,并超前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对一些关键用地进行强制性的管制,从性质、规模等方面施以政策的一贯性和原则性。 (2)维持城市发展活力,展示弹性。不做满——少些“国内一流”、“一百年不落后”的豪言壮语,多体现城市发展的过程特征,为后人多留余地,少予瓶颈;不用尽——不寅吃卯粮,一次规划用尽所有城市资源(如有限的用地、有限的矿产等),杜绝强取豪夺,一任政府用磬十几届政府的土地资源。总之,城市规划是基于有限资源利用的科学,要想城市维持发展的活力,必须在多维度、多层次体现规划的弹性。 2.2 空间维度 从马克思提出的人的存在状态理论出发,基于空间维度,城市规划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 2.2.1 人以谁为本——在宏观尺度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从人的存在角度出发,基于人类长远发展的宏观尺度,城市规划主要是解决人以谁为本的问题。这是一个世界观的问题,反映了人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态度。 有人戏言,看一个城市是否经济发达,看看它的山水就行了,有着青山绿水环境的城市不发达,污水横流的城市经济更繁荣。这是否意味着发展一定要以环境的牺牲为代价,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应该说我们主要通过规划的控制和引导,向上提升城市的综合发展环境,而非向下沉沦。如果我们以传承文化为本,那考虑了前人;如果以经济发展为本,那主要是惠及今人;如果以保护环境为本,那主要是佑护后人,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义。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只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了,生态系统保持在良性循环水平上,人的发展才能获得永续的发展空间。” 2.2.2 谁以人为本——在中观尺度上,人与社会和平共存 从人的社会存在角度出发,基于社会稳定发展的中观尺度,城市规划就是要解决谁以人为本的问题。这是世界观在规划实践中得以实现的问题,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 指导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规划设计成果,是一定世界观指导下的产品,其产生过程,是社会上各种利益群体其利益的获取和保有过程,表现为政府和利益团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在利益博弈过程中,政府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有些政府往往只重视效率,而忽视公平,对弱势群体的关心不到位,广大市民的信息不对称,许多关系民生的重大决策、重点地段的规划成果市民不清楚,或者仅是一种象征性的参与。这就要求政府一方面加强法治,认真处理好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关系,逐步加大对公共领域的投入;另一方面及时发布有关信息,为公众参与积极创造条件,使全体市民为自己未来的生存环境奉献自己的心智,使人与社会的关系趋于和谐。 2.2.3 以谁人为本——在微观尺度上,人与人和睦共处 从人的个人存在角度出发,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微观尺度,就是要解决以谁人为本的问题。这重点在于关注现实的基本人居环境,为建立相互尊重和信任的人际关系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和交往空间。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方面以一种怀旧的心理追忆从前的邻里环境,对现实中邻里冷漠的关系企盼以一种物质环境改善;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分化也在居住环境中体现出来,而这种居住分异结果无疑对社会产生相当的负面效果,与整个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主流趋势背道而驰。 上述三个问题对应于三大和谐发展,三者之间密不可分,而“以人为本”理念是贯穿于这三个和谐发展的一条基本原则。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以人的合理需求为立足点,尊重个人的社会权利,满足不同阶层的空间需求,并在具体的环境创造和设计中体现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不应只是抽象、空洞的口号,必须落实到每个层次的空间体系中,贯彻到每一个环境建构中。 2.3 “以人为本”在规划技术层面的运用 2.3.1 总体规划阶段的“以人为本” 总体规划的成果,其编制主体是当地政府,体现的是满足规划期限之末时全体市民的现实需求,反映的是城市的整体最大效益,内在是当地政府的价值偏好、经济追求的动力和规划编制人员的技术素养等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应避免使其演变成当地政府圈地点菜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而应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出发,着重研究城市的空间框架,维护自然的山水格局,并留有发展余地,使发展模式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在城市建设上,从追求量到量与质并重,以质优先的原则;在城市发展上完成从粗放式扩张到内涵式发展的转变;充分挖掘地域特色,延续城市文脉。 2.3.2 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以人为本” 控规作为立足我国国情的一项规划编制技术,是对城市开发的有效控制和城市建设的有效管理手段,目前主要从土地使用、环境容量、建筑建造、城市设计引导、配套设施以及行为活动等六方面对建设项目进行营建控制。在城市规划体系中,控规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体现的是一种模糊的需求,在当前的规划管理模式下,实则是管理者的需求,便于落实总体规划阶段提出的宏观政策。在此阶段的以人为本异化为以规划管理为本,而忽视了市民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应加强法治建设,加大公众参与力度,使规划成果真正成为管理者和市民之间的一项契约,真正起到桥梁的作用。 2.3.3 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的“以人为本” 在详规阶段,主要展示人的个性,满足特定地段个体及群体的特殊需求,这就要求满足不同人日益提高的需求,为人与人的和睦共处创造有利的物质环境和空间环境。如校园规划,要促进老师和老师、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而社区,则要重新拾回以前的邻里梦,不再是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特别是在公共空间的建设上,更要突出这一点。 2.3.4 城市设计中的“以人为本” 人是城市各种活动的主体。作为连接修规和建筑设计桥梁的城市设计,其最终目的是要满足人的需要,创造一个令人身心愉悦的环境。因而,衡量城市设计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它是否做到了“以人为本”。在我们的城市里,能见到越来越多的手拉环、盲文指引、斜坡、专用盲道、无障碍公共厕所等等,这些都是以关心弱势群体为先行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的具体体现。 3 结 语 从时间维度上看,城市规划要追求前人、今人和后人之间的和睦共处,在空间层面上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因此,“以人为本”应是规划工作的出发点,而不能仅当作一句空洞的促销口号。为了达成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和谐,必须坚持以文化传存为脉络、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生态保护为保障。只有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达到和谐,才能创造和谐城市,最终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吴志强.百年现代城市规划中不变的精神和责任[J].城市规划,1999,(1):27-30. [2] 杨保军,闵希莹.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解析[J].城市规划,2006,(4):1-7. [3] 杨根乔.论以人为本[EB/OL].(2004-06-27)[2007-09-24]. http:∥61. 159. 180. 79/bjyj/zxzx/sgdb/sgdb04060702.htm. [4] 霍增龙.以人为本城市规划才有生命力[EB/OL].(2005-01-01)[2007-09-24].http://house.people.com. cn/xinwen/2005-01-01/article-05-01-1-2121.html. [5] 张奎良.“以人为本”的哲学意义[J].哲学研究,2004,(5):11-16. [6] 夏南凯,田宝江.控制性详细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7] 韩庆祥.“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及其理性实践[J].河北学刊,2004,(3):67-73. [8] 张传开.论“以人为本”及其与人本主义的关系[J].学术界,2005,(2):29-37.

相关文章

高度城市化地区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创新探索(摘要)

《高度城市化地区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创新探索》 一直以来,城市交通体系规划基本以满足城市出行需求为主要编制目的,来支撑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随着近年来国内主要发展地区城市化进程逐步深入,交通设施布局...

国外村镇建设与管理的经验及启示

国外村镇建设与管理的经验及启示 一、国际上村镇建设的具体经验 村镇如同大城市一样,也是人类活动空间集中的结果,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或经济区域;也是一个社会实体,是人口聚居点;是政治...

积极借鉴欧洲城市规划管理的有益经验

积极借鉴欧洲城市规划管理的有益经验 作者:杨鲁豫  发表:中国建设报   现代城市应该怎样高水平规划管理,老城重建与新区开发如何实现和谐统一,怎样破解城市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历史...

上海市违法建筑治理若干疑难问题研究(转载)

违法建筑是当前城市管理领域群众反映强烈的顽症问题,不仅妨碍城市规划实施,还侵害公共资源和他人权益,是目前上海市城市管理领域的难点,也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和执法机关工作的重点,更是舆情长久关注的焦点。违法建...

新加坡城市规划体系及其经验借鉴(转)

新加坡城市规划体系及其经验借鉴 信息来源:转载自《城市》2008第4期    作者:艾伯亭   邹 哲 新加坡本是一个土地狭窄、资源匮乏的小岛, 自1965年独立以来,仅用40多年的时间,...

世界知名城市规划师杜地阳:城市不只属于小汽车

让—玛丽·迪蒂耶尔(Jeanmarie·Duthilleul),中文名杜地阳,世界知名城市规划师、建筑设计师。杜地阳1952年出生于法国,现任法国AREP公司(隶属法国国家铁路集团)总裁。杜地阳参加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