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理论与方法/中国城市发展转型与空间重构丛书

admin12年前专业图书1291

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理论与方法/中国城市发展转型与空间重构丛书


 


  • ISBN编号:9787305072895

  • 出版时间:2010-08-01

  • 页数:176

  • 版次印次:1

  • 开本:16开

  • 装帧:平装

  • 印数:1

  • 字数:301.00千字

  • 出版社:其它

  • 作者:陈眉舞 朱查松


内容简介     伴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市非建设用地——这个传统规划与管理的空白地带日益受到侵蚀和破坏,逐渐引起多学科广泛关注。本书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理论 与实践的基础上,从制度与规划等层面探讨了导致我国城市非建设用地保护困境的原因,基于综合保护与利用的双向需求,提出生态全程指导的规划范式转型与“复 合生态网络体系调控”理论框架。并通过GIS网络分析方法实现了以“源-廊-网-面-体”五个层次构筑的城市非建设用地较为完善的空间组织形态。实证研究 的过程与结果表明,该理论框架与技术方法具备可行性与推广意义。
本书可供城市发展领域的研究人员及政府相关部门实务工作者阅读,也可作为城市规划、城市地理学、生态学、城乡经济与公共管理等学科的教学参考用书。

本书侧重研究的规划类型
由于城市非建设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始终处于一种"此消彼长"的动态平衡当中,尽管在城市总体规划所确立的一定规划期内,城市非建设用 地的空间范围相对稳定,但由于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的一个重要初衷便是为本轮的城市总体规划确立的非建设用地范围做出明晰和深化,并为下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 编中的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范围调整做出前瞻性结论,因此,对城巿非建设用地的规划对象的边界确立就可以适当扩大研究范围。例如结合自然特征边界、道路网 络或行政边界,将周边功能或距离紧密关联的建设用地斑块一并纳人研究,以期获得更为合理、全面的规划结论。因此,笔者支持将上节第三类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 称为"城市非建设用地所在地区规划",这也构成本书的侧重研究类型。
1.6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1.6.1研究视角
"城巿非建设用地"这一对象实际上属于跨学科研究的领域。当前的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已经逐步向生态领域拓展,与园林学主要侧重于生态领域 的个体层次(植物特别是木本植物的种类、数量、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生活史过程等)、生态学主要侧重于生态领域的群落层次(植物种群生物学、群落学的特殊 规律、城巿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等)不同的是,作为城市规划领域的研究落脚点,城市......

图书目录

总序
前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城市非建设用地相关研究与实践
1.2.1  国外城市相关研究与规划进展
1.2.2  国内城市非建设用地研究与规划进展
1.2.3  综合评述
1.3  城市非建设用地的概念界定
1.3.1  既有研究中的界定
1.3.2  本研究的界定
1.4  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辨析
1.4.1  城市非建设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
1.4.2  城市非建设用地与城市不可建设用地
1.4.3  城市非建设用地与城市生态用地
1.5  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的类型与本书侧重点
1.5.1  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的三种类型
1.5.2  本书侧重研究的规划类型
1.6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1.6.1  研究视角
1.6.2  研究思路
1.6.3  研究方法
2  我国城市非建设用地发展困境与成因分析
2.1  城市非建设用地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
2.1.1  数量减少——城市非建设用地转化问题
2.1.2  功能异化——城市非建设用地的用途问题
2.1.3  管理失控——城市非建设用地管理依据问题
2.2  发展困境的制度层面原因分析
2.2.1  城市发展转型引发的冲击
2.2.2  现行土地制度营造的利益驱动
2.3  发展困境的规划层面原因分析
2.3.1  传统规划编制技术的不适应
2.3.2  规划管理上的真空
3  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的既有内容与方法总结
3.1  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的目标取向
3.1.1  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的理念
3.1.2  与传统的建设用地规划理念比较
3.2  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的核心理论支撑
3.2.1  景观生态学
3.2.2  恢复生态学
3.2.3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3.3  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的主要内容
3.3.1  图-底关系的确立
3.3.2  用途管制
3.3.3  容量控制
3.3.4  各种增长边界的划定
3.3.5  指标控制体系的建立
3.4  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的主要技术方法
3.4.1  生态敏感性分析
3.4.2  缓冲区分析
3.4.3  景观格局分析
3.5  核心问题讨论与规划范式转型
3.5.1  综合保护与利用的价值取向
3.5.2  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的范式转向
4  城市非建设用地复合生态网络体系理论构架
4.1  对复合生态理论及生态网络理论的探讨
4.1.1  系统生态学的创建
4.1.2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4.1.3  生态网络的概念与研究进展
4.1.4  城市非建设用地的复合生态网络体系
4.1.5  构成不同层次网络的廊道生成方法
4.2  对道路生态学与廊道效应研究的探讨
4.2.1  道路生态学研究进展
4.2.2  道路(廊道)的生态效应
4.2.3  “生态安全格网控制点”模式的提出
4.2.4  动物保护通道的建设途径模式
4.3  对“斑-廊-基”模式及其修正型的探讨
4.3.1  “斑块-廊道-基质”模式
4.3.2  “斑-廊-基”模式的修正观点
4.3.3  对城市非建设用地的景观生态模式应用构思
4.4  基于复合生态网络体系的新型规划框架的提出
4.4.1  复合生态网络体系的规划框架
4.4.2  理论框架实证检验的必要性
5  研究区概况与分析平台的建立
5.1  研究区概况
5.1.1  总体概况
5.1.2  自然条件
5.1.3  人文社会要素分析
5.2  研究平台的建立
5.2.1  GIS技术概述
5.2.2  数据来源
5.2.3  GIS数字平台的建立
5.2.4  地形地貌分析
5.2.5  基于非监督分类的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立
5.3  研究区现状的基本问题诊断
5.3.1  主要环境问题分析
5.3.2  主要产业问题分析
5.3.3  主要社会问题分析
6  基于生态水平过程的复合网规划
6.1  网络分析尺度的基本设定
6.1.1  尺度的概念
6.1.2  本研究采取的分析尺度
6.2  生态源与生态廊道构造
6.2.1  专题林分分布图绘制
6.2.2  自然生态源点构建
6.2.3  各类土地类型耗费值确定
6.2.4  基于地形修正后的耗费值区间计算
6.2.5  自然廊道绘制与生成
6.3  复合网络的分解与构造
6.3.1  自然生态网络构造
6.3.2  经济交通网络构造
6.3.3  居民游憩网络构造
6.4  复合网络安全控制体系的网格GIS实现途径
6.4.1  基于ArcGIS平台的网格生成原理
6.4.2  不同层次属性廊道的网格化赋值过程
6.4.3  复合网络“网格安全控制体系”
7  基于生态叠加过程的保护面规划
7.1  基本原理与技术路线
7.1.1  千层饼原理与GIS叠置分析
7.1.2  环境损益分析思想
7.1.3  生态敏感性原理
7.1.4  保护面评价的技术路线
7.2  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过程
7.2.1  敏感性因子确立及评分规则
7.2.2  生态敏感性综合分析结果
7.2.3  通过自然生态网络进一步修正的生态保护分区结果
7.3  保护分区的管制措施
7.3.1  一级保护区(生态核心区)
7.3.2  二级保护区(生态缓冲区)
7.3.3  协调保护区(适度发展区)
8  基于生态垂直过程的核心体规划
8.1  “人类-森林”侵入与演替的高程梯度规律研究
8.1.1  分析方法
8.1.2  计算结果
8.1.3  人类侵入森林系统的同心圆模式图
8.1.4  基于50m高程以下地区的用地分布规律
8.1.5  人类活动干扰指数计算
8.2  森林分布的平均高程规律研究
8.2.1  分析原理
8.2.2  基于整个研究区的高程吻合点统计分析
8.2.3  基于牛首、云台分片区的高程吻合点统计分析
8.3  基于区域视角的森林廊道宽度研究
8.3.1  区域视角中的城市森林廊道断裂
8.3.2  对森林廊道宽度的研究综述
8.4  森林培育规划方案
8.4.1  森林培育的基本结论
8.4.2  森林培育方案的具体实现过程
8.4.3  森林现状与规划的地形特征对比
8.4.4  景观体现状与规划的三维模拟对比
9  城市非建设用地的综合规划调控
9.1  生态安全调控
9.1.1  基于网层要素的生态安全调控
9.1.2  基于面层要素的生态安全调控
9.1.3  生态安全调控的专项规划
9.1.4  区域层面的生态网络初步构建
9.2  生态产业调控
9.2.1  产业功能筛选与总体战略
9.2.2  产业准人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
9.2.3  旅游业发展总体定位
9.3  生态空间调控
9.3.1  遵循复合网络体系控制下的空间布局结构
9.3.2  基于“类控规”分区单元的编制创新
10  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10.1  创新城市层面的利益协调机制
10.1.1  建立有效生态补偿机制
10.1.2  调整土地收益分配制度
10.1.3  引入开发权转移思路
10.2  建立统一的非建设用地管理体系
10.2.1  调整部门管理权限
10.2.2  逐步纳入法定体系
10.2.3  “堵”“疏”结合、刚柔并济
10.3  完善规划监督与参与机制
10.3.1  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实现动态监控
10.3.2  面向公共政策的全民参与机制
11  研究结论与讨论
11.1  主要结论
11.2  主要创新点
11.3  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专业术语中英文对照
图-表来源说明
后记
标签: 非建设用地

相关文章

城市与形态:关于可持续城市化的研究

城市与形态:关于可持续城市化的研究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1版 (2012年9月1日) 外文书名: Cities and Forms on Sustainable Urbani...

国外知名城市规划期刊汇总(34种)

2009年SSCI收录城市规划期刊34种(注:★为SCI、SSCI共同收录期刊,▲为SSCI、A&HCI共同收录期刊):   1. CITIES 《城市》英国 Bimonth...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问题。主要内容分十三章叙述,包括城市与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城市构成与土地规划、...

《城市意象》 读书笔记(转)

《城市意象》 读书笔记 作者:凯文·林奇 环境的意象 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种 空间的结构,只是尺度更大,需要用更长的时间去感知。城市设计可以说是一种时间的艺术,然而它与别的时间艺术,比如已掌握的音...

城市规划快题设计与表现

城市规划快题设计与表现 作  者: 杨俊宴,谭瑛 编著 出 版 社: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 内容简介 城市规划中方案设计是提纲挈领的重要工作,需要研究规划设计条件,针对规...

完善规划指标体系研究

完善规划指标体系研究 作  者: 建设部课题组 编 出 版 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 内容简介 城乡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