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与生活

admin15年前专业图书1364

社会学与生活(插图修订第九版 当当网全国独家 ) 作  者: (美)谢弗 著,刘鹤群,房智慧 译 出 版 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美国最经典的社会学教材之一,迄今出至第11版,被超过500所院校采用,在美国、欧洲、中国台湾地区以及世界其他各地受到广泛的欢迎,是社会学专业最受好评的基础教材。   全方位的信息呈现,立体式、多层次的表现手法。剧照、海报、漫画、图表生动地穿插在行文之中,尤其对非社会学专业读者来说,这是一部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能使人印象深刻的好书。   内容编排与组织架构均简洁有力,便于教学。浓缩原著23章中之精华编为15章,各章节内容自成一体,读者可以挑选其中任何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轻松阅读。章节的设计和内容的编排上处处从教学情境出发,非常适合作为社会科学相关科系基础课的教材使用。   译文精湛可靠,信达雅致,来自台湾“中央”研究院、亚洲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等学府的两岸学者经过多年翻译与修订而成。   取材广泛新颖,内容生动活泼,加入的最新资料和大量日常社会生活中的案例更能符合现今社会的需要,一定能激发读者对于社会学的兴趣,进而领悟社会学的迷人之思。   出版两年来多次重印,好评如潮,被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数十所名校采用为教材,已成为中国社会学界最深入人心的教材之一。修订版集众多专家学者意见,改缪补漏,更臻完善。 内容简介 社会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它不但涵盖性别、种族、阶层、年龄等议题,更是许多生活化知识的积累,是结合人类、环境、政策、时代等生活中所有一切的学问。社会学家试图解释,是什么因素使得工作机会从美国转移到中国,女性在公共场所具有什么样的地位,以及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普及对社会有什么样的影响等关系到您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问题。正如谢佛教授所建议的,要将你看到的材料与你的生活和经历联系起来。 本书简洁分明地定义与分析社会学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注重功能理论、冲突理论和互动理论的平衡阐释,强调社会学家检验与质疑人们日常生活行为的独特方法,教导读者如何运用社会学的想像力来探讨自己生活情境中的社会议题。在全球化的视野下使用跨文化的实例说明性别、年龄、种族、族群和阶级等社会区隔及其影响,并提供最近几年来社会学重要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理查德•谢弗(Richard T. Schaefer),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硕士、博士,美国德保罗大学社会学教授。著有《社会学精要》、《种族与族群》和《美国的种族与族群性》等,文章常见诸《美国社会学期刊》、《当代社会学》、《社会学和社会研究》、《社会学教学》等著名学术期刊。谢弗教授拥有35年丰富的教学经验,他曾任教于大学、成人教育计划、护士学校,甚至在全美最高戒备的监狱里开设过社会学讲座。 目录 《大学堂》总序 寄语读者:思考社会学与您的生活 简体版序:让社会学进入中国人的生活 繁体中文第7版序:进入社会学,由此入门 译序 第9版介绍与使用说明 学术审阅人 本书预览 摘引目录 专栏目录 社会政策研究目录 地图目录 第一篇 社会学观点  第一章 认识社会学   1.1 何谓社会学?    社会学的想像力   社会学与社会科学   社会学与常识   1.2 何谓社会学理论?   1.3 社会学的发展  早期思想家  奥古斯特•孔德   哈丽雅特•马蒂诺   赫伯特•斯宾塞   涂尔干   马克斯•韦伯  卡尔•马克思    当代发展   查尔斯•霍顿•库利 简•亚当斯     罗伯特•默顿   1.4 主要的理论观点  功能论 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反功能   冲突论     马克思的观点 种族观点:杜波依斯   女性主义观点   互动论    社会学方法   1.5 应用与临床社会学   1.6 发展社会学的想像力   理论应用   当今研究   社会不平等的显著性   跨越种族、性别、阶级和国家的鸿沟   全球社会政策  专栏   当今研究:  从三个理论观点来看运动 全球架构下的社会学: 女性在公共场所的地位  第二章 社会学研究   2.1 何谓科学方法?  定义问题   文献回顾   建立假设  搜集与分析资料   选择样本   确保效度与信度   形成结论 支持假设 控制其他因素  摘要:科学方法   2.2 主要的研究设计  调 查  观 察    实 验  使用现存资料   2.3 研究伦理   知的权利与隐私权   保 密   研究中立性与研究的政治考虑   2.4 科技与社会学研究  社会政策与社会学研究:研究人类的性倾向   专栏    当今研究:   设计测量族群间友谊的问卷   校园社会学:    努力读书会获得好成绩吗?    社会学实务:   保罗•多纳托──尼尔森媒体研究机构首席研发官 第二篇 组织社会生活  第三章 文 化   3.1 文化与社会   3.2 文化在世界的发展  普世文化    创 新    全球化、传播与科技    社会生物学   3.3 文化的要素    语 言    萨皮尔-沃夫假设    非语言沟通    规 范    规范的种类   接受规范 奖 惩  价值观   3.4 文化与主导意识形态   3.5 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的层面 亚文化 反文化 文化震撼    对文化差异的态度 族群中心主义   文化相对主义  社会政策与文化:双语并用   专栏   全球架构下的社会学:   地球村的生活  校园社会学:  作弊文化  第四章 社会化   4.1 社会化的角色  环境:孤立的影响  伊莎贝尔的案例    灵长类研究  遗传影响   4.2 自我与社会化  社会学对于自我的研究方法 库利:镜中自我 米德:自我的阶段 米德:自我的理论 戈夫曼:自我表现 心理学对于自我的研究方法   4.3 社会化与生命历程 生命历程 预先社会化与再社会化   4.4 社会化机构  家 庭   文化影响   种族与性别的影响  学 校  同辈团体   大众传媒与科技    职 场    国 家   社会政策与社会化:全球的日间托养   专栏  校园社会学:   考试后学生的印象管理  全球架构下的社会学:     艾米须小孩的抚养  第五章 社会互动与社会结构   5.1 社会互动与现实 定义社会现实与对社会现实的再建构 协商的秩序   5.2 社会结构的要素  身 份    先赋地位与自致地位 主要身份  社会角色  什么是社会角色?  角色冲突  角色紧张  角色退出  团 体    社会网络与科技   社会制度   功能论观点  冲突论观点  互动论观点   5.3 全球观点下的社会结构 涂尔干的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   腾尼斯的礼俗社群与法理社会  伦斯基的社会文化演化观点 前工业化社会 工业化社会  后工业化与后现代社会    社会政策与社会结构:艾滋病危机   专栏 社会不平等:    身心障碍者的主要身份 当今研究:     低收入女性的社会网络  第六章 团体与组织   6.1 何谓团体?    团体的种类 初级团体与次级团体 内群体与外群体   焦点小组  参照团体   小型团体研究 团体的大小     联 盟   6.2 何谓组织?    正式组织与官僚制   官僚制的特色    官僚化进程 寡头政治:少数统治    官僚制与组织文化    志愿团体    组织变迁  目标扩充 目标接续   6.3 科技对职场的影响  远距工作   电子通讯   社会政策与组织:工会的现状   专栏    当今研究:    作为次级团体的比萨外送员    当今研究:    太空总署的官僚体系    全球架构下的社会学:    中国式的安利 第七章 大众传播媒体 第八章 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 第三篇 社会不平等 第九章 美国与全球的阶层化 第四篇 社会制度 第十章 家庭与亲密关系 第十一章 宗教与教育 第十二章 经济与工作 第十三章 健康与医疗 第五篇 社会变迁 第十四章 人口与环境 第十五章 科技、社会运动与社会变迁 重要词汇 译校后记 媒体评论 这是一部当今中国最需要的社会学普及读物。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马戎   1.作者写出了这么一本难得的、老少咸宜的社会学教材,呈现给你贴近生活的社会学知识。     ——《中国青年报》   2. 作者在编写本书时十分注意吸引一般读者的兴趣。一是书中除了常规的图表外还有大量的插图,有的是漫画,有的是电影剧照,生动而有趣味,读者可以欣赏生动滑稽的漫画,也可以通过书中的剧照而与自己看过的电影联想起来,大大增加了一般读者的阅读趣味。其二,作者在全书的设计上使各章节可以可以自成一个独立的内容,每一节都可单独阅读……这样读者在阅读时十分轻松,没有任何思想压力 。     ——《科学时报》   3.社会学的国外引进教材已经颇为不少,但大多数比较能够反映学术前沿,适合于大学里的精英阅读。这本教材则不然,它更能吸引高中生和社会上的一般读者。作者有30年的社会学教学经验,既教过成人教育课程、护理课程,甚至参与过监狱中的教化工作,这使得他懂得如何写才能吸引一般读者的兴趣。书中除了常规的图表以外,还有大量的插图;在章节设计上,每章节可自成一个独立的单元,每一节都可以单独阅读,这种写作手法,对于我们国内的学术界应不无启发。     ——《中华读书报》   4.《社会学与生活》有着一副时尚的面孔,就像一本电影明星的传记一样,穿插着各种各样的注释性图片。读者既可以看到诸如《藏龙卧虎》《泰坦尼克号》《谁与争锋》等著名影片的镜头,也可以看到诸如“北京街头的性主题广告”、“中国计划生育宣传标语”等等熟悉的生活场景。这些海报或图片的题材大多来源于最近几年的社会生活,与之相应的是,文字题材也是如此。……让我们感到新奇的是这本读物获得持久生命力的方式:不断刷新自己的历史,从当下寻找学术资源,以训练他的读者获得灵敏的观察能力。     ——《新京报》   5. 美国最经典的社会学教材之一,《社会学与生活》(插图第9版,(美)理查德·谢弗着,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是作者以30多年的教学经验写就一本深入浅出的社会学入门专业书,在世界各地受到广泛欢迎,被超过500所院校采用。     ——《南方日报》   6. 《社会学与生活》是一部社会学入门的重要作品,作者理查德•谢弗意在“教授学生如何运用古典和现代的社会学理论批判性地看待社会以及他们自己的生活传统”。该书收录社会学观点、组织社会生活、社会不平等、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等5篇。每章的开篇通过节选社会学家和那些探索社会学话题的人的生动作品,以激发学生对社会学的想象力;在校园社会学栏目里,作者就作弊、饮酒狂欢等当今话题,为今天的学生们提供了分析与他们自身休戚相关的主题的社会学视角;全球架构下的社会学、当今研究、社会不平等、社会政策研究等栏目,可以有效地帮助读者理解社会。     ——《齐鲁晚报》   7. 当“概论”的字眼已被看倦,《社会学与生活》随时敞开社会学的大门,并释放引力。无需逐章阅读,任意翻开一页,精心选择的插图会引领你的思索渐进、深入。丰富的个案——典型而特别、真实而精准。此外,中国学生已习惯教材单向输入知识的方式,在这里讨论题目的设置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了由学习者身份向社会学者的转变,进而树立了社会学方法论意识,由被动的接受转为思维习惯的养成。     ——《中国图书评论》   8. 《社会学与生活》是畅行西方的学术书,号称社会学领域的《圣经》。虽然是社会学的专著,这书仍然有着畅销的可能。就像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一样,社会学或者经济学成了解剖生活的一把刀,高妙的作者完全可以与最普通的读者对话呼应。     ——新浪读书 书摘插图 第一篇 社会学观点   第一章 认识社会学   1.2 何谓社会学理论?   人为什么会自杀?传统的常识告诉我们,自杀的人先天就有自杀的倾向;也有种说法是,太阳黑子会驱使人们自杀。这些讲法对今天的研究人员来说,并不完全具有说服力,但近在一百年前的人们,对此却是深信不疑。   社会学家并不特别对某一个人的自杀原因感兴趣;相反,他们比较关心的是什么样的社会力量会有系统地迫使某些人结束他们自己的生命。为了研究这个主题,于是社会学家发展出了一套解释自杀行为的一般理论。   我们可以把理论视为有系统地对某些事件、权力运作、题材、观念以及行为的解释。在社会学里,理论(theory)指的是试图解释问题、行动与行为时所做的一套叙述。一个有效的理论必须有很强的解释能力与预测能力。也就是说,它必须能从看似独立的现象中找到很强的关联性,并且了解某一因素的改变会对其他变量带来什么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2)估计,在2002年一年当中,全球约有815,000个自杀案例。早在一百多年前,社会学家就尝试用科学的方法来检视自杀的资料。涂尔干(1951,原版1897)深入研究自杀的资料,并发展出一套解释自杀与社会因素相关联的理论。他所关心的不是自杀受害者的人格特质,而是不同国家自杀率的差异。所以,他计算法国、英国与丹麦在1869年的自杀人数,并依照人口比例算出各国的自杀率。他发现,英国每一百万人中有67起自杀,法国有135起,而丹麦竟高达277起。于是,他提问:“为什么丹麦(比法国)有较高的自杀率?”   于是,涂尔干对自杀率做了深入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自杀论》(Suicide)于1897年出版,并且成为他的代表作。涂尔干拒绝接受那些未经证实的说法,包括相信是宇宙力量或是一个人的天生性格导致了自杀;相反地,他认为,这个问题起因于缺乏宗教或职业团体的凝聚力。 涂尔干指出,虽然自杀是一个个人行为,但是,它和群体生活却息息相关。新教徒比天主教徒有较高的自杀率,未婚人士比已婚人士有较高的自杀率,而士兵比平民的自杀率要高。他也发现,和平时期的自杀率要比战乱或革命时期高,而经济不稳定与萧条时的自杀率又高于繁荣时期。涂尔干总结说,一个社会的自杀率可以反映出该社会人民融入社会生活的程度。 如同许多其他的社会科学家一样,涂尔干发展出了一套理论来解释,如何在社会的范畴中了解个人的行为。他指出了群体与社会力量对那些被视为个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很明显,涂尔干针对自杀的起因,提出一套比太阳黑子或天生倾向更科学的解释。他的理论深具说明力,因为他提出当遇到社会或经济变迁时,自杀率也会随着变动。 当然,一个理论——即使是最好的理论——不会是人类行为的最终定论。涂尔干的自杀理论也不例外。社会学家依旧继续检验造成全球以及某一特定社会自杀率不同的因素。举例来说,虽然新西兰的整体自杀率只比美国略高一些,但是,该国的年轻人自杀率却比美国高出41%。新西兰的社会学家与心理学家指出,该国社会的人们居住地相隔遥远且人口稀疏,造成对男性的男子气概要求过高,这使得许多年轻男性适应不良。对于有男同性恋倾向的青少年,假如他们无法适应同辈对男性气概表现的要求,通常很容易倾向自杀。(Shenon 1995;针对涂尔干作品的评论,参阅:Douglas 1967)   1.社会学的发展   人们总是对社会学相关的事物感到好奇——比如说,我们如何与他人相处,我们要做什么事,以及我们要选谁担任领导人等等。远古与中古社会中的哲学家与宗教权威,对于人类行为曾做过许多的观察。虽然他们对于这些观察并没有进行过科学的检验与证实,但是,这些观察往往成为道德规约的基础。早期有许多的社会哲学家曾经预测,总有一天,人们会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的行为。19世纪时,欧洲的理论家开始对人类行为的科学研究贡献力量。   早期思想家   奥古斯特•孔德 19世纪对法国的知识分子来说,是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在1789年革命的早期,法国的皇室被推翻,接着,拿破仑统一欧洲的企图也被粉碎。如此混乱之际,哲学家开始思考要怎么改进社会。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作为19世纪初最著名且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他相信,要改善社会就必须发展社会的理论科学,同时对人类行为进行有系统的研究。他发明了“社会学”这个术语,来代表研究人类行为的科学。   从孔德19世纪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害怕法国大革命的思潮会危害法国的稳定;同时他也希望有系统的社会行为研究最终能促成人类更为理性的互动。因此,在孔德的科学阶级中,社会学的位置最高。他将社会学称做“女皇”,而称社会学的信徒为“科学传教士”。这位法国的理论家不只为“社会学”命名,并且为这个新兴的学科设定了远大的目标。   哈丽雅特•马蒂诺   晚近的学者多半是通过英国社会学家哈丽雅特•马蒂诺(Harriet Martineau,1802—1876)的翻译,才得以一窥孔德大著之堂奥。但是,马蒂诺不仅是个翻译家,她本人对社会学的领域也贡献良多。她深入观察她的祖国英国以及美国的风俗与社会习惯。马蒂诺的著作《美国社会》(Society in American,1962,原版1837)检验了北美新大陆的宗教、政治、儿童养育和移民等议题。她在书中特别提到社会阶级区分以及性别与种族等社会因素。 马蒂诺的著作强调经济、法律、贸易以及人口对于当代社会问题的影响。她强调女权,主张消灭奴隶制度,并且主张宗教包容。在马蒂诺(1876)的观念中,知识分子与学者不应只是提供对于社会环境的研究成果,他们还必须依着他们的信念行动,追求社会更大的福祉。正因如此,马蒂诺研究女性就业的本质,她指出,这是一个必须更加深入探讨的议题。(Hill&Hoecker.Drysdale 2001)   赫伯特•斯宾塞 另一位对社会学这门学科有重大贡献的人就是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身为一个较富裕的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斯宾塞(不像马蒂诺)并没有感受到纠正社会或改善社会的迫切性,他只是希望能更多地了解这个社会。他利用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物种起源》(On the Origin ofSpecies)一书中“物种进化”的概念,来解释社会是如何变迁与进化的。他也采用达尔文进化论中“适者生存”的概念,来说明社会上有富有贫是“自然”的现象。 斯宾塞的社会变迁理论在他生前即获得极大的反响。与孔德的想法不同,斯宾塞认为,社会变迁乃是自然发生的事;因此,他认为,人们对于现有的社会架构不需太具批判性,也无需积极去改变社会。在英国与美国,有许多颇具影响力的既得利益者以及反对社会变迁的人,都非常欢迎斯宾塞的主张。   涂尔干 包括先前所提及的自杀行为理论,涂尔干对社会学做出了很卓越的贡献。作为一个犹太人社会宗教领袖之子,涂尔干(Durkheim,1858.1917)分别在法国与德国受过教育。他在学术领域中声誉卓著,并在法国获聘为最早期的社会学教授。但是他真正为后世所歌颂的,是他坚持认为人类行为不能只以个体的方式存在,而必须要把行为放到社会的范畴中去加以了解。 举一个涂尔干的研究为例(2001,原版1912),他藉由深度探讨澳洲的阿狼塔(Arunta)部落,发展出一套有助于了解社会形态的基本论题。他注意到宗教在阿狼塔部落中所起到的功能,以及部落生活在阿狼塔部落宗教形成中的重要性。涂尔干认为,如同其他形式的群体行为一样,宗教强化了群体的机械团结。 涂尔干另一个主要的研究重点是探讨工作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他认为,在工业化社会中逐渐形成的劳力分化,使工人的分工更细,这样会造成他所谓的失范现象。失范(anomie)指的是当社会对个人行为失去有效的控制力时,社会所感受到的一种方向的迷失。当人们失去目标或方向感时,失范便产生了。这种现象通常在社会经历重大变迁时比较容易发生。在社会失范期间,人们容易产生困惑,并且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也因而可能有自杀的倾向。   涂尔干特别关心疏离、寂寞及孤独在当代工业化社会中所造成的危险。他认同孔德的观点,主张社会学应该为社会变迁指引方向。因此,他主张成立新的社会团体——介于家庭与国家之间,能够在这个巨大且冷漠的社会中,给成员提供一些归属感。工会组织便是一例。   就像许多其他的社会学家一样,涂尔干不只对特定的社会行为感兴趣,在本书的其他章节中,我们将会探讨他在犯罪与刑罚、宗教、职场等这些议题上的观点。事实上,很少有其他的社会学家能像涂尔干一样,在社会学的众多领域中,造成如此大的影响。   马克斯•韦伯   另一位重要的理论家是马克斯•韦伯(Weber发音为VAY—ber,1864—1920),1864年出生于德国。他早期接受法学与经济史的训练,后来渐渐地发展出对社会学的兴趣。他曾担任德国多所大学的教授,他教导学生应该在他们的学术著作中应用理解(verstehen,这个德国字的意思是“了解”或“洞察”)。他主张,我们不能使用客观标准的方式来分析研究社会行为,因为这和量体重或测气温截然不同;为了完全理解举止行为,我们必须了解人类行为的主观意图——了解当事人是如何看待与说明他们自己的行为的。   举例来说,我们假定社会学家要研究的是学校社团中成员的地位高低。韦伯会希望,研究人员能利用理解找出社团成员阶层划分的显著性。研究人员也许可以检验体育能力、课业成绩、社交技巧或资历对于社团成员地位的影响,他们也可以设法了解不同地位的社团成员之间的关系。在研究这些问题时,研究人员必须考虑到人的情绪、思想、信仰与态度。(Coser 1977)   我们也必须感谢韦伯所提出的一个重要观念工具:理想型。理想型(ideal type)指的是一个概念,或是一种虚构的模型,用来作为评估真实个案的标杆。在他的著作中,韦伯将许多官僚制度的特征认定为理想型(在第六章中会有详细讨论)。韦伯提出这个模型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图,也不代表他赞同这个理想型;他的目的只是要提供一个有用的标准,来测量实际的官僚制度与组织的情况(Gerth and Mills1958)。在本书接下来的章节,我们会用理想型的概念来研读家庭、宗教、权威、经济制度以及官僚体制。 虽然涂尔干与韦伯都共同在社会学这个专业领域进行研究,可是他们彼此从未谋面,甚至根本不知道对方的存在,更不用说知道对方的主张了。但是马克思就不一样了。涂尔干关于工业化社会中劳动分工所造成的影响和马克思的著作有些关联,而韦伯反对没有主观价值标准的客观社会学,这也是对马克思信念的直接响应。因此,马克思被视为社会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一点儿也不为过。(见图1-2)   卡尔•马克思 和涂尔干及韦伯一样,卡尔•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对于抽象的哲学议题和实际的日常生活同时感兴趣;不同的是,马克思对现存的社会机制极具批判性,而这种高度批判的立场,在当时传统的学术圈很难让人接受。所以,虽然马克思在德国出生,但是他大多数的时间都流亡海外。 马克思的一生可说是处在痛苦的挣扎之中。当他所出版的报纸被禁之后,他离开德国逃亡到法国。在巴黎,他认识了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Engels,1820-1895),并且和他成为终生的朋友。在他们所处的时代,欧洲与北美的经济形态已经逐渐由农业转型到工业经济。 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伦敦参加了一个由非法的工会组织共产主义联盟(Communist League)所举办的秘密集会。接下来的几年之中,他们一直都在草拟《共产党宣言》的大纲。他们认为,广大的人民群众(他们称之为无产阶级)除了劳力之外,没有任何资源,所以必须团结起来,反抗并推翻资本主义社会。他们说: 至今所有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无产阶级除了枷锁之外,一无所有。他们要对抗整个世界。全世界的劳动者团结起来!(Feuer1989:7,41) 在完成《共产党宣言》之后,马克思回到了德国,但不久又被驱逐出境。他后来搬到英国,并继续他的写作生涯。马克思在英国的生活极度清苦。为了生活,他几乎典当了仅有的财产,他有好几个小孩死于疾病或是营养不良。马克思与英国的社会始终格格不入,这或许也影响了他对整个西方文化的观感。 在马克思的分析当中,社会根本上分化为利害互相冲突的阶级。当他检验当时的工业化社会,比如说德国、英国以及美国,他发现工厂俨然成为剥削者(生产手段的拥有者)与被剥削者(劳工)冲突的中心。马克思利用有系统的方法来观察这个关系,他相信,整个经济、社会与政治关系的制度,是为了保障资本家对工人的绝对支配。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工人阶级必须推翻现存的阶级制度。马克思对当代的思潮有极大的影响力,他的著作对于后来在俄罗斯、中国、古巴以及越南发动共产革命的领袖们,产生了鼓舞的作用。 即使不谈被他的著作激励而产生的政治革命,马克思对当代思潮的影响力也是极为惊人的。马克思所强调的可以影响一个人社会位置的群体归属与结合,正是当代社会学中最重要的主题。所以贯串本书,我们所要探讨的,正是作为某一个特定群体的一员如何被他的社会位置影响的,比如说,若以性别、年龄、种族或是社会阶级来划分,这些类别如何影响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我们现在用来了解社会的方法,有很多都是从马克思的著作而来的。   当代发展   当代的社会学建立在涂尔干、韦伯和马克思等人所发展的坚实基础之上。然而,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这个学科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仅欧洲人继续为这个学科贡献力量,世界上其他地方,尤其是美国,也促进了社会学理论与研究的发展。他们所提出的新观点,使他们能够更真实地了解社会的运作。   查尔斯•霍顿•库利   查尔斯•霍顿•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1864—1929)是20世纪初期的著名社会学家。 书的原名叫《Sociology》(社会学),但是翻译后的书名成了《社会学与生活》,我想应该是考虑到它的价值就像心理学那本著名的教材《心理学与生活》在心理学中的地位一样,所以给了它这么一个名字。 它也很像那本《心理学与生活》,讲了社会学的由来,学派、理论演变,研究方法,对各种社会问题都作了初步的讲解,使人了解了整个社会学的大纲。有了这个基础,你就有能力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也知道了那部分有哪些理论、专家、著作、学说等等。 我学心理学就是从《心理学与生活》开始的,那学社会学也将从这本《社会学与生活》开始。 非常期待英文原版的发行! 这本书非常的“现代”,很多列举事件都是最新的和瞩目的,也有很多关于中国的内容。 虽然有些是批评,但看起来也是有理有据的,但是我担心的是,译者在翻译时会去掉一些敏感的内容。我建议是保留这些东西,读者是有鉴别能力的,留下这些,也能让我们了解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偏见到了什么程度,实在不行,加上译者注释什么的,不要去掉。 看书的都是成年人,不是没有判断能力的小学生、中学生。 她是一本产于美国,流行北美,享誉全球的名教科书!她被全球许多高校选作教材! 对于我国传统教材而言,她关注现实,她的理论分散,社会现状的述评多于理论阐述,理论阐述联系实际,理论概括精要而社会现实案例述论丰富细腻,深入浅出,不缺理性但却更显得感性;她关注过去更注重现在,不乏社会纵深研究,但却更注重社会横断面剖析;她多视角分析社会问题,在对一社会现状进行分析时,往往从功能论、冲突论、互动论等多种理论角度进行分析评论······ 单就此书而言有这么几点特点: 赏心悦目的外观。版式精美,图文并茂,编排美观,纸质较好,全文多色印刷,而且译文流畅,文通字顺。 出类拔萃的内容。主题广泛,内容充实,取材精致,贴近生活,具有较强的广泛性、时代性、新颖性、现实性、趣味性、全球性,有的还具有超前性,述论涉及非婚同居、卖淫、克隆等社会热门问题,图画、表格、照片紧扣主题,读她原来是一种享受! 系统性与独立性兼备。作为教科书,当然不缺整体性和系统性,但同时却又不乏独立性,章与章之间独立并存而非按序衔接,可顺读可倒读可跳读,尽随心意。 贴近生活,适合大众。她贴近生活讲学问,面向大众传知识,所以封底陈列建议为:社会学、学术教材、大众读物。 几点缺憾:一是删减过多,删减了原书政治与政府等5章,虽方便了教学,却抑制了学而不厌、多多益善的求知欲。希望今后再版时尽量贴近原貌。二是理论不像国内传统教材那样严整,恐怕好学不好考(本人不考试)。建议出版社在网上赠送配套练习题(怎就只赠送教师呢?)。三是虽然本书才新出版(2008年7月出版),但是又出更新版了(插图双语第10版/~2008年10月?),本版显得不新不旧?何不直出汉语第10版呢?难道就这么看着现在要买汉语版的大众将就着或是等待着? 社会学感兴趣,但又不明确社会学,而困惑,于是想读一本社会学教科书以解之,经过一番网上考察,便购买了此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耳目一新,图文并茂,结构活泼,虽是一本教材,又像一本杂志,一改八十年代读大学时留下的,严肃严紧正统格调的教材印象,突然感到自己的意识有点落伍啦。

相关文章

城市形态结构设计

城市形态结构设计 作  者: (德)库德斯 著,杨枫 译 出 版 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5-1 内容简介 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冲突在过去几十年中愈加激化了,现代建筑学的...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高校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业教材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高校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业教材 作  者: 胡纹 主编 出 版 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编辑推荐 本书是高校建筑学与城市规划教材之一,是一部关于居住区规划与设计的实用教材。全...

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报告2008-2009

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报告2008-2009 作  者: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等编 出 版 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解析行业政策走向,盘点行业发展动态,总结行业最新成果,提升行业学术水平,揭示行业发展趋势...

生态城市/60个优秀案例研究

生态城市/60个优秀案例研究 作  者: (西)鲁亚诺 编著,吕晓惠 译 出 版 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3-1 内容简介 迄今为止,生态城市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关的文献报...

快速规划设计100例

快速规划设计100例 作  者: 陈天 主编 出 版 社: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1 内容简介 快速规划设计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一种重要的工作方式,在规划师进行方案设计的过程中...

城市形态结构设计

城市形态结构设计 作  者: (德)库德斯 著,杨枫 译 出 版 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冲突在过去几十年中愈加激化了,现代建筑学的许多建筑物忽视城市的前后关系。然而,良好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