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宝华:别再让“丑建筑”玷污城市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的建筑与文化首先陷入同质化、模型化泥沼中。城市建筑越来越趋于同一,都市变成了高楼大厦、钢筋混凝土的森林,很多城市的传统街区被大广场、CBD、商业街、外国名字的城市小区取代。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大的原因来自于对西方现代建筑风格的无限崇拜,使一些城市建筑设计消除了民族风格和特征,割裂了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新建筑浪潮的爆发,中国一些城市建筑的传统化复兴,特色与古朴建筑出现,虽然这种复古逃离了同质抽象化泥沼,却又跌入了肤浅具象化的深渊。
由于一些人对建筑文化的错误认识依然未能得到纠正,加上某些曲意迎合地方官员或投资商的错误做法,中国的城市建筑尤其是一些高楼大厦不断表现出庸俗象征主义的趣味,制造出各种恶俗的具象建筑,以城市地标的名义,引发中国城市景观的大规模“视觉污染”。
这些“丑建筑”的出现,虽可归咎于中国近30年来的快速城市化,但更与当下中国建筑缺失足够的城市主题文化意识有关系。由于在城市建设中文化审美的不足,“丑建筑”频频造成各种问题:使用功能不合理,与自然条件和周边环境不协调;抄袭、模仿、崇洋、仿古式怪胎;东西拼凑的大杂烩;生搬硬套的仿生丑态等等。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各地大楼群落中的败笔。
因此,在以后的城市建设中,要从根本上回避“建筑垃圾”,首先要让城市建筑回归展现城市文化的本位,而不是充当展示物欲的载体。一幢有特色、有文化内涵的建筑物是一座丰碑,体现着思想观念、审美情趣,其所蕴含的城市文化可以折射出所处环境的文化传统、人文精神。如同一个种群在遗传进程中要有足够丰富的基因信息,才会延续其活力一样,建筑同样如此。
其次,要真正体现城市文化,并不在于破旧立新或者仿制假古董,而是要把对传统和历史的尊重一以贯之。罗马因为保留了从古罗马到哥特、巴罗克、洛可可等各个时期、风貌的建筑特色,而成为世界建筑之都。即便进入现代化社会,罗马也依然不为所动,一直固守着本城市的文化精神。这种对历史的坚守和尊重,实际上让城市建筑获得了生命,也更容易留存于人们的记忆中。
所以,只有具备城市文化和审美意识,尊重历史和文化传统,才能在城市化进程中造就真正具有文化灵魂的建筑,既不会在建筑同质化危机中随波逐流,也不会轻易被具象化的丑陋建筑所污染。▲(作者是中国国际城市主题文化设计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