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我国人口众多,可耕地面积较少,而钢铁厂又是工业企业中的用地大户,因此,在钢铁建设项目中节约用地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一、简析近年来钢铁厂节约用地方面进步的原因
实际上,近二十年来钢铁建设项目在节约用地方面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新建钢铁厂吨钢占地面积由2.0m2/t以上降到1.0m2/t以下。节约用地取得这样的进步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钢铁厂规模大型化。二十年前年产200~300万吨钢的钢铁厂就是大型钢铁厂了,现在年产500~600万吨钢以上才能是大型钢铁厂。建一个大型钢铁厂比建小型钢铁厂单位占地面积要小得多,规模大型化的关键是设备大型化,是有效地降低钢铁厂单位占地面积和总占地面积的主要途径。
2.工艺改变。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炼钢连铸工艺的采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模铸工艺所需厂房、设施的占地,使炼钢主厂房和轧钢主厂房有条件实现联合布置,达到总图布置更加紧凑的效果,节约了炼钢和轧钢区域用地。
3.总图布置理念和运输方式的变化。以前我国钢铁厂总图布置和运输方式基本上套用前苏联钢铁厂的模式,其典型布置为平行串并联布置和人字形布置,厂内运输以铁路运输为主。厂内大量铁路造成总图布置上不可必免地产生三角形的空隙地带,很难布置紧凑,用地面积较大。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宝钢的建设,开始引进以日本钢铁厂为代表的总图模式,厂内运输采用胶带机、道路、铁路、链带、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其中铁路仅承担高炉铁水送往炼钢车间的运输。由于厂内铁路很少,各主要车间可以按工艺顺序直线布置,同时可以将主要道路拉直,使厂区布置紧凑,从而减少占地面积。
二、对钢铁厂总图规划设计中节约用地问题的几个看法
1.联合布置 联合布置是指不同主要生产工艺联合布置在一起,既缩短运输距离,节省能源,也节约用地。应用最多的是炼钢和轧钢车间的联合布置,炼钢主厂房和轧钢主厂房紧贴在一起(也可以看成在一个厂房里),使炼钢-连铸-连轧形成一条连续生产线。此外,炼铁和炼钢车间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实行联合布置。河北某钢铁厂在高炉扩建用地紧张情况下,因地制宜地将高炉出铁场和炼钢主厂房设计成联合布置形式,高炉铁水通过出铁场的铁水沟直接流入炼钢主厂房混铁炉间的混铁炉中,投产后运行良好。炼铁和炼钢车间实行联合布置在我国应用不多,但如果有适当条件加以应用可取得意想不到效果。
2.集中布置 集中布置是指将钢铁厂中分立的建构筑物尽可能地合并集中布置,以减少占地。比如炼钢车间既要建铁合金库又要建耐火材料库,现实中铁合金库和耐火材料库一般设计成两个分立的仓库,但如果集中建一个大仓库隔成两间,一间存储铁合金,一间存储耐火材料,各走各的门。这样建一个大仓库和分别建两个分立的仓库使用效果相同却可以节省建两个分立的仓库之间的空地。实际上钢铁厂中很多分立的建构筑物都可以合并集中建设,不同性质的建构筑物符合技术规范也可以集中布置。
3.立体化布置 立体化布置是指钢铁厂中的设施通过竖向发展减少平面占地的布置设想。近年来随着钢铁厂设备的大型化,一些主体设施如炼钢主厂房、轧钢主厂房已经比过去高大多了,一些辅助设施如立体仓库、多层变电所都可以看成是立体化布置的雏形。钢铁厂立体化布置思路应该更开阔,我们看到城市中一座座上百米甚至几百米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相比之下钢铁厂就象一片低层建筑群,主体车间的主厂房不过几十米,辅助设施更加低矮。那么我们能否在钢铁厂设计中把相当一部分辅助设施甚至主体设施“住进高楼”从而大大节省用地呢,这是有可能的,当然设计会比较复杂,面临的新问题也会不少,但是随着土地越来越少,地价越来越高,将一些设施立体化布置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开山造地和填海造地 笔者到山东某大型钢铁厂参加规划调研时发现,原来大片丘陵山地已被现代化钢铁新区所取代,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而如今随着钢铁企业实力的增强,先进施工技术和大型工程机械的采用使这一切成为现实。因此,处于丘陵低山区的钢铁企业技术改造扩建时,遇到场地不够的情况,是花费大量资金征地还是开山造地应算好经济帐。应从多开一亩山地或少占一亩良田的社会效益考虑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当时的冶金部曾组织冶金系统的规划、设计部门对山东石臼所、宁波北仑港等深水港口附近建设大型钢铁厂进行选址工作,当时预选的几个厂址都是海岸内某个较为平坦的场地,都没有采用填海造地方案。如今,十几年过去了,首钢在唐山曹妃甸建厂;山东某大型钢铁厂在山东沿海选新址均采用大部分或一部分填海造地方案。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沿海建厂的理念有了新的认识。填海造地的优点不仅仅是节约了土地,而且使厂址靠近深水区从而减少码头投资,生产中还可以减少矿石运输成本。其实,从过去人们望山生畏、望海兴叹,到现在开山造地、填海造地观念的转变,主要来自于环境条件的变化,这是由于一方面土地越来越少,征地变得越来越难,另一方面企业经济实力增强,先进施工和设备采用使开山、填海造地更容易。但无论开山还是填海必须结合实际,必须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以经济效益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