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新发展观:社区的复兴与结构重塑(转)
社区是城市空间的构成基础,社区也是当代中国城市治理的最基层单元。城市生活的主体空间,都是由一个个有机联合的社区组成。所以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隐含的重要命题,则是社区复兴。社区复兴重点在于让城市不同的空间社区能够形成满足居民工作、休闲、生活、消费、文化、医疗、教育、居住等服务需求的“回应空间”。在一个复兴的社区,人们能够享受便捷、高效、优质的各项公共服务,更能够从社区的资源当中,获取社会公共生活的参与、团结与关怀。同时还能够在社区中,获得私人生活的充分发展。这就要求未来的城市社区发展在活力、动力、凝聚力层面强化资源配置,推动城市社区的全面复兴,以实现“以人为本,让生活更美好”的发展理念。
城市社区的活力重塑。城市社区是市民居住与生活的主体空间场域,社区是否具备足够的活力,是衡量一个社区是否具有归属感、凝聚力的重要标志。社区活力主要由社区组织提供支持,具体表现为社区是否拥有足够的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社区是否能够及时回应居民的各种需求,社区能否为区域内的居民提供足够的文化生活、娱乐、休闲设施。这就要求城市社区从硬件上要有足够的公共设施规划与公共空间的建设,并且还需要有人性化的创意设计、服务形态。一个有活力的社区,一定是一个包容性强、设施便利、服务高效、文化多元、充满休闲生活气息与公共参与张力的社区。城市社区活力的重塑,还需要培育多元文化共存、共荣的文化生态,保障各种文化都能够有自己的物理空间与社会空间,让人们获取精神、心理的自由和解放,这样的城市社区才是真正具有活力的社区。本届世博会非洲国家喀麦隆国家馆的主题“城市社区的重塑”以一颗大树下的生活丰富性、多元性,来诠释城市社区的活力与和谐关系。这种把人作为社区主角的社区规划与建设,便体现了是社区活力塑造的根本原则。
社区发展动力结构的重塑。城市社区的活力与繁荣,需要有良好的社区可持续发展机制与社区结构。在目前中国的社区治理结构中,纵向、横向的对接机制依然落后。除了商业社区、商务社区因为单一性功能而较易治理之外,大量居住型城市社区,还存在着资源动员不足的情况。首先是社区自治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由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物业公司、社区工作站、业主委员会、社区驻地的企业机构、政府组织、其他机构还未形成良好的合作模式。党委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在帮助社区发展层面的动员能力,因为其财力资源与社会组织资源的缺乏,还未能形成对于社区事务的全面治理。其次是社区事务的自治能力,无论从制度上,还是意识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最后,社区发展动力的人力资源配置上,因为社区自治组织的不够充分发展,以及政府对于社区工作者的财务支持不足,因而导致社区工作者缺乏,导致社区发展的人力资源配置不足,大大影响了社区治理的动力结构。未来城市社区发展的动力机制,必须从组织形态、人力资源保障、财政资源等层面继续向社区下沉,要让城市社区真正变成一个“自下而上”的创造活力与“自上而下”的政府制度型支持相结合的具有“自生自发动力”的发展型社区。
社区凝聚力与归属感的建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核心在于工作、居住或旅游于城市的人能够从内心感受到关爱,并且在这种关爱的基础上体会尊重、平等、公平、正义的公民感受。城市的归属感必然建立在对社区的归属感基础之上,因而社区社会关系的建构必须围绕“以人为本”、“以市民为本”的理念。城市社区建设过程中,要以服务市民为核心的社会政策改善为切入点,提倡公平、正义、理性,在制定社会政策、落实社会政策过程中,要广泛听取居民意见,尊重居民意愿,充分沟通,并在行动方式上强化对于弱者的照顾。一个弱者收到尊重和保护的社区,一定是一个具有包容性与爱心的社区,在社区社会关系的网络中,培育出一种集体的、共同的文化素养,提倡文明生活方式,要让每一个居民都学会节约、维护环境、关爱他人、帮助弱者、关心公共利益、关心社区邻里等。这样的社区建设,将在社会关系与人文关怀层面塑造出一种真正的温暖的品格,一种让人获取“由内而外”的满足和幸福感,从而形成强大的社区凝聚力与归属感。
城市社区的重塑,需要的是重塑社区发展的形态、社区发展的机制与社区社会关系结构。目的是要让城市基本功能单元的社区,成为让人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的“五宜”[i]社区。这样才能让社区的居民以及外来者感到舒适、愉快,从而达到“社区,让生活更美好”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