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跨学科视角(转)

admin13年前城市规划论文1510

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跨学科视角


现代城市系统变得日益复杂,城市要素高度集聚的趋势已成共识。城市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人口密度、城市布局、城市形态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农民工市民化、城中村城市化、城郊城市化、城市中心区更新与城市现代化并存共进,城市已经越来越遭遇人口高度集中、资源高度集聚的双重压力。这种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的快速变迁格局,使得城市既要满足发展的功能,更要满足服务的功能,同时还要满足保护人文生态的宗旨。发展型的城市功能,主要以经济增长方式与就业增长为核心,这要求城市规划必须考虑不同产业类型的发展规律与增长逻辑,而这又几乎是经济社会学、经济地理学的知识理论所阐释的内容;而城市服务的拓展,则是以城市商业、服务业、休闲业、金融、信息等为体系的,这与城市社会学、消费社会学、休闲社会学都有密切关联;保护人文生态的功能则需要城市规划要以真正的文化社会学、历史社会学的深度,来深切关注文化生成的规律。生态维护与修复,更是需要社会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的支撑,才能真正理解城市生态的可能的变迁规律。这种复杂的城市需求,当然需要打破城市规划学的专业本位主义,采取学科开放、专业复合主义的理念,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城市规划战略。城市规划早已超越了其传统意义上的狭义专业主义界限。所以,今天的城市规划必须转变本位性的专业主义观点,必须以更加跨学科、多理论交叉互补的方式,来提升效度、信度与科学性。

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跨学科视角要求城市研究的系统性思维。现代城市规划与设计,从理论与方法上,必须借助其他学科的养分,才能够真正适应时代的变化。“以跨学科为特点,注重综合性和动态弹性,体现为一种城市建设的连续决策性。”[i]尤其要将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休闲社会学引入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以增强前期研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城市的社会关系,包括“城市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以及其它各种群体生活中所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研究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以及从城市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人们的社会关系;研究城市社会特点和发展规律并研究由于在一定地区内因工业发展和人口集聚、城市膨胀而造成的种种社会问题,为城市规划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某些指导和具体资料。”[ii]现代城市社会学理论早已深入研究城市阶层、市民社会心理、城市居民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城市就业、城市文化、城市政策等领域,强化了对于市民需求的关注与思考,这对于促进城市规划与建设在“以人为本”、“以需求为纲”的有效性层面,有了更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支持。所以,城市社会学作为一门与城市规划紧邻的学科,在一些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学科,已经纳入了课程体系。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当代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已经“涉及城市房地产市场、级差地租、土地价格、土地合理利用、企业布局、空间距离与运输成本等。”[iii]城市经济学通过对于城市发展的经济问题、土地问题、产业问题的关注与研究,探索了城市居民的生存与发展命题,并从经济学角度探索了城市规划与建设的优化模型,这为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材料。休闲社会学则“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现代社会成员享有的闲暇时间结构、内容和价值及其闲暇生活的社会意义。”[iv]城市的四大功能之一是游憩,在一个人类日益走向普遍有闲的时代,城市居民的休闲需求将大大提升。现代西方休闲社会学重点研究闲暇时间的合理使用、大众传播媒介对闲暇生活的影响和人们在“后工业社会”、“消费社会”中的休闲生活方式。在休闲、闲暇、休憩越来越成为城市居民主流生活内容的时代,休闲社会学能够通过对于人们休闲时间的规划、闲暇与家庭生活方式、闲暇与消费方式、闲暇与大众文化、工业化、信息化等关系及规律的研究,为后工业社会及闲暇时代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以全新的视野与启示。因此,以研究和探索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变迁、居住与就业方式变化、心理变迁所导致的新需求为主要目标的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休闲社会学等学科,必将大大补益、丰富、完善、优化传统城市规划与建设在“市民需要”层面的不足与误区。

城市中国正在以更快速度进行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变迁,城市将变得更庞大、更多元、更复杂、更异质化。城市居民的心理变迁与需求变化,也将伴随着城市化的纵深推进而更为复杂。因此,城市规划与建设必须以更加跨学科、更加科学、更加优化、的方式来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多样化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需求。唯有创新理念,才能迎接未来更多更大的城市社会的挑战。



[i]程道平.现代城市规划.科学出版社,2010.37。




[ii]向德平.城市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8。




[iii]崔凌伟.经济学与生活.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10.15.




[iv]庞元正.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新闻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481.



相关文章

美国、巴西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和管理经验的启示

美国、巴西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和管理经验的启示 为了借鉴美国、巴西城市化与小城镇经济发展和管理的经验,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2003年1月,以国家计委产业发展研究所马晓河为团长的“美国、巴 西城市化与小...

英国和德国的农村土地制度(转)

英国和德国的农村土地制度 一、英国建立了严格的农地保护制度和高效的农场经营制度 英国国土面积狭小,人多地少。2005年,国土总面积24.4万平方公里,人口 6036万,耕地面积573万公顷,人...

中国建20个5000万人口的超级大城市,可否

我在网上找到谢国忠的一篇文章《想象5000万人超级城市》出自于2006的《财经》杂志 ,看到题目吓我一跳,恐怕大多数的同行都会和我一样,面对目前这么多的城市病,我们当然有理由对建设特大城市有抵制的心理...

英国富有特色的小城镇建设

早在1898年,英国建筑规划大师埃比尼泽·霍华德就率先提出“小城镇”概念:小城镇将为城里的居民提供足够多的工作机会;有足够的空间为市民提供阳光、空气和优雅的生活;城镇周围被绿化带环绕,不仅能为城镇人口...

德国的乡村规划及其法规建设

德国作为重要的西方发达国家,具有“法治国家”的称号。与英国早期城市规划起源于关注解决城市公共卫生等技术问题不同,德国的城市规划起源于公共部门对于城建事务中执法管理的关注。 其特色在于围绕土地利用问题,...

约翰.弗里德曼:全球化与萌生中的规划文化

Globalization and the Emerging Culture of Planning  刘健译  (1)规划作为创新性实践   众所周知,传统上,现代城市规划是政府主导下的规划,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