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城市形态也是历久弥新的主题目。集中派、分散派或者折中派,到紧缩城市,城市发展的足迹有时令人感到扑朔迷离。]
人口的飞速增长,欲望的不断膨胀,资源的日渐枯竭,使可持续发展这个话题从专业人士的文件夹中普及到了老幼妇孺的嘴边。在城市化不断深入的今天,城市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
紧缩城市,是在这一系列讨论中产生的一种试图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实践体系。在此理论中,可持续性发展被认为是通过城市形态的改革就能实现的,并能够创造出美 好的城市生活。这一理论产生和发展于欧美,因此所有的讨论和解决方案的提出,也都是基于西方国家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新兴国家如美国等的城市蔓延;老工业国 家如英国等的城市更新。
从可持续的角度研究城市问题,《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形态》这本书可以说是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重要性。编者迈克"詹克斯、伊丽莎白"伯顿和凯蒂" 威廉姆斯用开放的研究观念,以争鸣的方式编著了这部论文集。而具体的看待每一篇论文,却基本都采用了笛卡尔式的思维体系。作为一个个具体的问题研究,作者 们以这种体系进行了对常识性知识的严格调查、归纳和讨论,并且明确了一部分要点。这一类基于物理定律和人的基本生理心理表现的解决路径,大体上是一种程式 算法式的研究、设计方法。在这个基础之上,如果我们仍然以笛卡尔式的思维体系继续前进,就会发现辛苦积攒的所有要点,实际上对下一步的研究、讨论,所能起 到的作用将十分有限。
城市形态的改革与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相互联系的关键,在于城市密度及城市规模对交通及尾气排放量的影响。支持者认为紧缩了的城市是最能有效地利用能源的城市形态:因为高密度而降低的交通将会减少尾气的排放,同时还能保护乡村免遭破坏。但另一些观点却认为,即便付出很多,也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更不要说 与最好的效果相比,因为很多的改变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
交通作为一个各个方面争论最大的问题,有时被片面的理解了。支持者一直认为紧缩减少了交通需要,而这似乎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紧缩不只意味着距离的缩短, 更重要的是要素如何分布。在这个层面上涉及的问题包括人口密度及其与工作方式、地点的关系,与生活和工作相关的服务设施的可达性等等。由于人们总要外出, 居住密度低了,则交通总里程就多,对小汽车的依赖也就越多,而对公共交通的依赖就会变少,进而人均汽油的消耗量就会增加。但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我们的 目标究竟是要减少交通,还是要减少交通的负面影响。根据城市功能的不断变化,提高密度似乎并不能从根本上减少交通量,而如果出发点是减少负面影响,就还有 很多事情可做。
不论居住或是工作在高密度地区还是低密度地区,人们日常总要与各种各样的地方设施打交道。这些设施总体而言可以分为两大类:与工作相关的和与工作不相关 的。这种分类使我们看到,出于一种对工作的需要,前者的距离远近不会从根本上影响和它相关的交通数量。对于后者,情况则大不相同,比如你会挑选离家相对较 近的超市采购日常用品。但也有些设施不论处于哪个位置都会有人光顾,比如学校。这些事实,决定了与这些设施相关的交通强度的不同。
基于上述情况,似乎可以认为:密度本身并不重要,关键是在特定的密度内不同人群、产业、设施以及交通方式是如何组织和分布的。
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已经可以看出讨论所涉及的“城市紧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系统。对于这个系统,西方一贯使用的建立于笛卡尔体系上的研究方式,也就 是认为事物可以被部分的加以研究,并通过对各个结论的加合得出对于整体的把握、认识和预测的方式,显得无用武之地。这其中的原因,在于作为一个复杂构成物 的城市,它的整体功能是大于各个部分之和的。特别是当研究已经涉及更加广泛的层面——在生态系统中存在的城市——的时候,问题就更加明显了。
张甚 2006-8-21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6d4003010007m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