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

admin13年前城市规划论文240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目  

1 总则 22
2 术语 23
3.基础数据 26
3.1 数据收集与口径 26
3.2 数据采用及处理 27
3.3 数据分析与表达 28
4 预测方法 30
4.1 增长率法 30
4.2 相关分析法 30
4.3 资源环境承载力预测法 31
4.4 基础设施承载力预测法 33
5 预测方法应用 34
5.1 方法选取 34
5.2 分类预测 35
5.3 参数与自变量赋值 35
5.4 有效性检验 37
5.5 表达及说明 37
6 预测结果确定 38
6.1 引入有关预测方案 38
6.2 预测结果确定 38
6.3 预测结果表达 39


1 总则
1.0.4与本规程相关的现行国家标准和规范有:《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98)、《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93)。另外,有关部颁规章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和《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国统字(2006)60号)。 

2 术语
2.0.1~2.0.2 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故根据需要本规程对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概念进行了说明。
2.0.3 规划范围:是本规程专门规定并使用的一个术语,是指对应于人口规模统计的一个基本空间范围;是因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具有不同的规划空间范围,而规程表达中又需要一个统一的说法而设;曾想用规划区,但又唯恐造成与城市规划区概念的混淆,故而采用了规划范围这个概念。
2.0.5 关于流动人口,目前我国规划界和人口学界有不同的理解,区别在于流动人口与暂住人口之间是否有包容关系。为了统一概念,这里采用的是人口学的定义,即流动人口中包含了暂住人口;或者说暂住人口是流动人口的一部分。
在公安人口统计上,暂住人口通常按照不同的暂住时限进行统计,如有一年以上、半年以上、三个月以上、一个月以上等不同的暂住人口。
2.0.6 关于常住人口,目前规划界和人口界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关键也在对常住人口、暂住人口及流动人口之间关系的认识不同。规划界一直把常住人口、暂住人口、流动 人口作为三个并列概念,认为三者之间是没有交叉和重叠关系的,而在人口学研究以及现实的人口统计上并不是这样。这里采用的基本上是人口统计上的概念;但结 合城市规划的需要,在居住时限上做出了“半年以上”的具体要求。
在我国的《城市规划法》中,采用的是“非农人口”的概念,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已经取消了关于非农人口的划分及其统计;因此,非农人口已经不能适应于我国城市规划人口规模预测工作的需要,认为应以常住人口替代。
在建设部1999年颁发的《城市总体规划审查工作规则》和《市区非农业人口50万以下设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建设用地和人口规模核定工作规则》中,采用的是实际居住人口的概念,由于此概念在定义及内涵上存在着与现实人口统计不一致的问题,认为也应以常住人口替代之。
2.0.7 主要用于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总人口规模计算和预测。
2.0.8 城市人口规模在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中都需要计算和预测。城市人口规模的确定与城镇地区的界定直接相关。人口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统计部门;因此,城镇地区应按照《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国统字(2006)60号)进行划定。
2.0.9 人口规模预测: 泛指市(县)域总人口规模预测和城市人口规模预测。
2.0.10年度统计数据的公布都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一般预测基准年都不会是预测工作开展时的年份,通常要上溯一年、甚至两年。预测基准数不一定就是预测基准年的现状数据,有时要经过一些校正,或选取近期连续几年的平均值作为预测基准值。
2.0.14 人口年增长率是反映人口年度变化情况的指标,按下式计算:
(‰)
人口年均增长率是反映人口多年平均变化速度的指标,有如下两种算法:
1) 2)
人口增长可划分为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即在某一空间范围内,分别由内部人口繁殖和外部人口迁入引起的增长;由此衍生出了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当人 口机械增长趋势明显、并且对于人口增长的影响较大时,宜对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分别进行预测;这种方法在人口学研究和人口管理部门所做的预测中应用较 多。
2.0.15人口结构,是人口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人口特征的主要反映,通常可按多种不同方面对人口展开结构或构成分析,如性别构成、年龄构成、职业构 成、户籍/非户籍构成、地域分布构成等;当人口存在某些结构方面的突出特征,且不同类型人口的增长变化趋势可能不同时,宜对不同人口类型分别进行预测,即 进行分类预测;如分别预测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分年龄段预测人口和分地域预测人口等。

3.基础数据
3.1 数据收集与口径
3.1.1 数据来源:现状人口数据来源较多,由此产生了基准年人口确定以及人口现状分析的依据性问题。原则上,应以统计公布的人口数据为准,尤其应以人口普查数据为准;不过,由于人口普查每十年才开展一次,数据的现实性往往较差。
3.1.2 人口统计口径:现状人口统计数据有户籍、常住、暂住、流动等不同分类,其中的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也各有不同的统计口径,不同统计类型和统计口径下的人口规 模不同;我国历次人口普查的统计口径都不一样,如第四次人口普查采用的是户籍人口加上居住满一年以上的流动人口,第五次人口普查对象是户籍人口加上居住满 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这样就产生了对人口基础数据统计分类与口径的规范性要求。经分析研究,认为基于我国现实情况,人口规模预测应该针对常住人口,而常住 人口宜采用本规程所定义的居住满半年以上口径。在城镇体系规划中,既需要市域总人口数据,又需要市域城市人口数据;在中心城区规划中,主要是对城市人口展 开分析和预测。
3.1.3 城镇地区:本规程中的城市人口是指规划范围内城镇地区的人口。所谓城镇地区包括城区和镇区,按照《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国统字 [2006]60号文),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中符合以下规定的区域:(1)街道办事处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2)城市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 接到的其他居民委员会地域和村民委员会地域;镇区是指在城区以外的镇和其他区域中符合以下规定的区域:(1)镇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2)镇的公共设 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村民委员会地域;(3)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独立的工矿区、开发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场、林场等特殊区域。
3.2 数据采用及处理
3.2.1 基准年确定:基准年应尽量接近现状,但由于统计数据公布的滞后性,基准年一般会从目前上溯一年或两年。
3.2.2 口径校核:收集到的现状与历史系列数据,很可能与本规程定义的“常住人口”口径不一致,应进行口径校核。
3.2.3 数据插补:历史系列数据可能存在不连续、或某些年份数据缺失的情况,为了获得连续的系列数据以展开必要的分析,可以利用统计方法进行数据插补,一般有比例法和数据内插法等。
3.2.4 平滑处理:因受偶然因素影响,一些历史系列数据存在周期波动问题,这可根据历史过程图来做出判断;为了消除周期性波动影响,进而使长远变化趋势更为明显,可对历史系列数据进行平滑处理,包括移动平均数法、指数平滑法等,具体方法如下:
1.移动平均数法:选取适当的年份周期,如3年、5年等,对历史系列数据按该周期逐个进行算术平均,每推进一个,舍去最前面一个数据,增加后面一个数据,依次向前推进。具体公式如下:
                   
式中:    ——第t+1年的人口值;
——第t周期的移动平均数;
Yt  ——第t年的人口数据;
  ——计算移动平均数所选的年份周期,一般有三年、五年等。
应用移动平均法时,移动平均项数N的选择十分关键,它主要取决于实际数据变化的周期规律;如果N值(周期)选择偏大,平滑后的值将会偏小;反之,平滑后的值会偏大。
2.指数平滑法:通过对不同年份的数据给予不同的权——接近年份数据给较大的权,较远年份数据给较小的权,用加权平均平滑人口数据,具体公式如下:
              (5.1.3)
式中:   ——第t+1年的预测值;
——第 t周期的指数平滑值;
——第 t-1周期的指数平滑值;
——第t年的实际值;
——平滑(加权)系数,0< <1。
其中:
指数平滑法的关键是的选值,值愈大,时间相近的数据所占的比重就愈大,较远值所占比重就愈小;一般序列数据越不稳定,周期变动越明显,值要越小。
3.2.5 范围核准:范围核准是为了保证历史系列各数据所指的空间范围是一致的。
3.3 数据分析与表达
3.3.2 现状分析:现状是预测的基础,也是预测结果比较的直接和主要对象。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人口及其分布的现状特征是社会分析的核心内容,需要有人口研究专题作 支撑,在规划文本和说明书中也都要有一定的反映。为了提高预测的可追溯性和规范性,本规程对于现状人口数据分析以及在规划文件中的表达提出了基本要求,即 应简明扼要地反映人口的主要现状特征,为预测、包括分类预测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撑,做到使预测结果可追溯。
3.3.3 历程分析:假设过去的变化趋势仍会持续,常遭到现实的否定,依此进行预测也常受到质疑;但是,历史发展的轨迹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参照。因此,在规划文件中, 应对不短于规划期限的历史人口系列数据进行简要的分析和反映,包括计算人口年均增长率,绘制人口历史变化图、分析有关的结构演变特征等,以使与预测相关的 必要历程信息得到反映;历程分析图表可结合预测结果一起反映和表达。


4 预测方法
4.1 增长率
4.1.1 综合增长率法:是通过对未来人口年增长率的推断去预测将来的人口规模。该预测方法中仅有一个自变量——年均增长率r;r值的确定,涉及到对历史数据的分析 和对未来变化趋势的影响分析及判断,诸如对城市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城市自身的资源、环境支撑条件的必要分析等。该预测方法在城市规划中运用较多,而在 人口学研究中应用较少;关键区别在于城市规划中的人口系统是一个更为开放的系统,其增长变化规律更难把握。
4.1.2 指数增长模型:综合增长率法和指数增长模型在理论上是等价的,都来源于马尔萨斯(Malthus)的人口增长理论。两种模型的应用方向稍有不同:当数据较 少时,通常采用综合增长率法估计;当数据足够多时,通常采用指数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因此,指数增长模型比较适合于短期预测;同时,该方法也不太适合于比较 成熟和人口基数比较大的城市。
4.1.3  逻辑斯蒂曲线(Logistic)模型:逻辑斯蒂曲线模型又叫阻滞人口增长模型,是考虑到人口的增长不可能无限制,所以在马尔萨斯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 了人口的极限规模、即人口容量Pm的影响,使得人口增长率随着人口总数的增长而逐渐下降。人口容量Pm一般需结合规划范围内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容量、经 济发展潜力等来确定;然而,人口极限规模还是较难确定的,或者说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也给该方法的应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4.2 相关分析法
4.2.1 经济相关分析:相关分析可采用的函数关系有多种,方便常用的是线性相关;由于人口与GDP之间不太可能是线性关系,故从方法上先对GDP取自然对数,然后 再建立人口与GDP自然对数值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这样除了要对历年的GDP值先求自然对数之外,其余的与线性相关预测并没有多大差别,包括参数值a、b 及R2的计算,均可按照线性相关统计方法或利用统计软件计算得出。该模型相对比较简单,实际应用的也比较多,因而作为推荐模型。不过,相关关系也可以选择 其它函数形式,只要能通过有效性检验即可(参见5.4)。
4.2.2 劳动力需求预测法:本方法是根据有关的经济发展规模预测、结合对未来单位劳动力年均GDP的估算,分别针对不同产业类型预测未来各产业劳动力需求,求和得 出劳动力总需求后,再按照劳动力占人口的比例换算为人口规模;一般分别按照一、二、三产业预测劳动力需求,但在预测城市中心区人口规模时,若第一产业从业 人口少到可以忽略,则i值的选取是从1到2、而不是3;同样,产业分类不止是三大产业划分,对于其它分类也同样可以套用该方法,只是i值要随之变化;另在 某些特殊情况下,i值也可以仅取为1,例如,某地计划上马一个大型工业项目,由此将增加不少从业职工,也可应用此方法单独预测该项目带来的劳动力需求以及 相应的人口规模增长,然后再与其它人口的数量相加。
4.3 资源环境承载力预测法
4.3.1~4.3.5资源环境承载力法是依据城市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土地、水、生态环境、电力、经济实力等资源环境条件,分别按照某种适宜的人均占用水平 或标准,对规划范围内可以承载的人口规模进行推算,得出的是城市资源环境(或加上人为约束)能够承载人口的最大容量或者极限规模。
4.3.1a 土地承载力法:按照该方法,土地的人口承载力取决于两个变量,一是预测年末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这个规模可能来自土地开发潜力的绝对约束,也可能是受土地 开发控制等人为制约的结果;二是预测年末的人均建设用地标准,该指标应结合现状、根据土地开发潜力、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或参考其他城市的相应指标来确定。
4.3.2a 水资源承载力法:按所列公式,测算水资源的人口承载力有两个基本变量,一是预测年末的水资源总量,二是预测年末的人均用水量。关于水资源总量,首先,水资 源是一个开放系统,不像土地,不仅包括本地水资源,还应包括可供利用的外地引入水;其次,水资源概念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资源总量、一种是由供水设施能力所 决定的总供水量;测算水资源承载力,应把包括外地可引水在内和最大投资保障下的可供水能力作为水资源总量。关于人均用水量也有不同的概念,一种是人均生活 用水量,一种是人均综合用水量,即包括了城市各类生产及公共用水在内;公式所指的应是人均综合用水量;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人均综合用水量随着城市产业结构 的变化可能会有较大的不同。
4.3.3a 环境容量法:生态环境容量虽然是一种绝对容量,但是由于生态环境系统的开放性,加上城市规模和规划范围的不尽一致,还很难确定或成为城市人口规模的绝对约 束;因此,本方法所依据的仍是一种相对标准,或者说是对生态环境质量的一种选择;目前也还缺乏通用的城市生态用地比例或人均标准;但其作为一种方法仍不失 其价值。对于一个城市,在规划期末或者最终该保持多大比例的非建设用地或生态用地,该选择什么样的人均生态用地标准,都是规划应该研究和回答的问题。不同 类型和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选择的比例和标准可能有很大的不同;可以根据城市现状、参考国内外可比城市的标准来确定。

表1  新加坡、香港人均生态用地现状
城市(国家或地区) 人口总量(万人) 生态用地总量(km2) 人均生态用地(m2/人)
新加坡 424.03 370 87.26
香港 691.57 845 122.19
注:为2004年现状数据,源自相关网站。
4.3.4a 电力承载力法:同资源、环境一样,城市电力供应或保障能力也可以作为人口承载的基础支撑之一,尤其是在世界性能源日益紧缺的情况下。与供水能力一样,电力 系统也是一个开放系统,预测目标年的电力供应量可依据有关规划;同时,人均用电量应该采用人均综合用电指标,而不是人均生活用电量。
4.3.5a 经济承载力法:同资源、环境一样,城市经济规模或经济实力也可以作为人口承载的基础支撑之一。简单匡算,预测年经济承载下的人口规模可以由同年GDP总量与人均GDP之比得出,两个变量主要依赖于输入,可据有关预测或发展目标而定。
4.4 基础设施承载力预测法
4.4.1~4.4.3 根据未来的城市道路面积、中小学学位总数和医院病床总数以及相应的人均指标来预测城市的人口承载量,可能会使人产生“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疑问。其 实,在总规编制过程中,人口、土地、设施等规模的最终确定,并不完全是由人口单要素决定的,而是需要经过相互影响以及反馈作用分析;因为土地是有限的、设 施是受投资能力制约的,不可能完全不考虑土地与投资能力的限制而预测人口规模。另外,相关的专项规划可能完成在先,可以作为输入和预测的依据。                          

5 预测方法应用
5.1 方法选取
5.1.1 预测是有条件的假设,为了提高预测的综合性与科学性,宜采用多种方法和进行多方案预测;应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选取不同的方法和方案分别进行预测;最后,通过综合各方法或方案得到的多种预测方案值,分析得出最有可能发生的预测值区间。
5.1.2 在我国当前的城市化发展阶段,城市人口系统是一个非常开放的系统,城市人口规模及其变化除了受生死因素的影响,更取决于城市与其外部之间的人 口流动;而要准确地预测人口流动,目前在人口学研究中也很难做到;因此,尽管增长率法和相关分析法并不为人口学研究所十分看重,但在现实的城市人口规模预 测中应用的较多,也是一种比较简单、具有一定逻辑与可追溯性的方法;服务于多方案预测的要求,将增长率法和相关分析法规定为必选方法。
5.1.3 随着我国经济和城市的快速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尤其是在大城市,缺水、缺电、用地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时常可见;因此,在预测城市人口规 模时,有必要考虑资源和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但是,在具体的预测方法运用时,应充分结合城市发展所处的阶段和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在目前以及未来一定时 期内尚不构成限制性影响的资源环境条件,在人口规模预测时原则上可不予考虑。
5.1.4 除了列出的四类13种方法,人口规模预测的方法还有很多,其它方法也都可用于城市规划中的人口规模预测。之所以列出这13种,一是参考分析了我国城市总体 规划编制中常用的一些方法;二是考虑到我国城市人口增长变化的现状特点,突出强调了方法的简单实用;三是考虑到要纳入有关部门的人口规模预测结果,并作为 不同的预测方案,故对如人口部门常用的一些较为复杂的人口学预测方法,便没列入其中。

5.2 分类预测
5.2.1 尽管分类预测比总体预测更难把握,因为从系统学的角度,部分往往比整体更不稳定、也更难预料;但是,当城市人口存在着较大的结构差异时,尤其是可能会对未来的人口变化产生不同影响的情况下,还是应进行分类预测,然后再逐类求和计算总体人口规模。
5.2.2~5.2.4不同的城市人口结构特征,应选取不同的人口分类预测;一般说来,分类预测可以分别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地域、不同时段来展开。
5.2.4a 增长率一般会随基数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当预测年限较长时,建议分阶段采用不同的人口年均增长率进行人口规模预测。

5.3 参数与自变量赋值
5.3 1 预测模型或公式中各种参数与自变量的取值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人口规模预测的结果;然而,与预测本身的问题一样,对参数或自变量的取值也较难做出准确与否的判断;因此,基于预测是有条件的假设,可将参数和自变量的不同取值作为关于未来可能的不同假设,用于多方案预测。
5.3.2 增长率(r)的确定:增长率法是必选方法,由其确定的未来人口规模几乎完全取决于增长率r的取值;而r值的确定又是综合性的,包括了对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因此,对r值的确定进行了规定。
1.如前面关于历程分析的说明中谈到的,过去的变化趋势,并不一定在将来能够持续,但却可作为分析未来人口变化的基础。所以,认为有必要把城市人口在过去n年的平均年增长率作为r的一个必选预测方案值。
2.影响城市人口变化的因素很多,在过去年均增长率的基础上,判定未来的r值的增减及其幅度大小,是一个综合分析研究过程,通常要分析的方面包括:
1) 城市化趋势:参考依据上层次规划或更大区域的城市化发展趋势研究,分析其对本城市或规划范围未来人口变化带来的可能影响。
2) 经济发展趋势:城市经济发展是影响其人口变化的重要因素,未来城市经济发展的趋势、目标、战略等,都可作为判断未来人口规模变化的依据。
3) 资源环境状况:分析资源环境条件是否已经或将要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制约,并会否影响到未来的城市人口变化。
4) 人口政策:国家或城市人口政策也会对城市人口变化产生直接影响,分析人口政策的可能变化,说明其对城市人口规模的可能影响。
5) 城市类比:选择具有可比性的城市,参考其相应历史发展阶段的人口变化历程及人口增长率,比较推断该城市未来可能的人口增长率。
5.3.3 其它自变量的赋值:除了人口年均增长率r,其它自变量,如逻辑斯蒂模型(4.1.3)中的规划区最大人口容量Pm,劳动力需求预测法 (4.2.2)中的GDP总量、劳均GDP和劳动力就业比例,资源环境承载力(4.3)各方法中的资源总量及人均指标等,对这些自变量的赋值,原则上以引 用为主,但同时并不排斥自行研究得出的合理性结论。

5.4 有效性检验
5.4 1~5.4.3利用统计模型进行人口预测,应按照统计分析要求对模型进行有效性检验;通过检验后,运用模型得出的预测结果才为有效;这不仅适用于本规程所 列的预测方法,也适用于未列出的其它统计预测方法。不过,有些预测方法可能难以利用历史数据进行有效性检验,比如综合增长率法;所以,有效性检验并不适用 于所有的方法,检验须在必要与可行的情况下进行。

5.5 表达及说明
5.5.1 关于人口规模预测方法和过程的表述,在不同的规划文件中的要求应该是不同的,人口专题报告中的论证应该详细、全面、深入,使预测有据可依,满足预测过程可 追溯的规划成果审核要求;规划文本及说明书中的表达可适当简洁,但要清晰、明确,并应具有一定的可追溯性。规程中要求的是最基本的。

6 预测结果确定
6.1 引入有关预测方案
6.1.1~6.1.2 基于预测是有条件的假设,只要是针对相同对象、范围和年份所作的预测,均可认为是一种假设方案,未来均有发生的可能;无论是他人的预测、还是自己做的预 测,都被认为是同等的不同预测方案。因此,本规程大力提倡尽可能多地吸纳他人的有关预测结论,尤其是人口管理部门所做的预测。不过,在引用其它预测结论 时,除了注意统计口径和预测年份的一致性以外,还需要特别注意规划范围是否一致,必要时应进行适当的校核,尤其是针对中心城区的人口规模预测。

6.2 预测结果确定
6.2.1 针对重点预测目标年份,即近、中、远规划期末年份,要求把通过各种方式得到和得出的不同预测方案值进行汇总,但对其它年份的预测方案值不作汇总要求。
6.2.2 多方案预测方案值的汇总,特别是其统计特征值与离散分布情况,是确定预测结果值(区间)的必要基础;如多种预测方案值的分布越离散,最后选取的置信区间的可信度可能会越低,但认为最低不宜低于50%。
6.2.3 在提倡多方案预测的前提下,如果最终的预测结果仅仅是一个值,恐怕并不能反映出预测的全貌,因而选择一个合理的区间值更为妥当;但是区间值在应用上有其局限性,故认为还有必要在区间值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计算出预测代表值,可以选择算术平均值或中值作为预测代表值。

6.3 预测结果表达
6.5.1~6.5.2关于人口规模预测结果在规划文件中的表达,除了简洁、清晰的必要文字说明,还应充分利用图、表形式对预测结果有个更全面、更直观的 反映;宜用表格汇总表达多方案预测结果及其统计特征值;宜用增长曲线图直观反映一定历史过程及未来的人口增长变化趋势,最好利用历史数据与预测年份的预测 代表值绘制趋势图;但为了简便,也可直接以某一典型模型(比较接近综合预测结果)的预测方案值为代表反映人口的未来变化趋势。

这个似乎是讨论稿,一直没有找到最终发行稿,请知道的贴一下,另外文件内很多公式都被我转的这个版本省略了,汗的,大家做一个了解吧。

相关文章

关于发展楼宇经济的几点建议

1、统一思想,营造氛围。要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楼宇经济对园区 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发展楼宇经济作为落实创业创新总战略和新一轮思想解放大行动来抓。适时召开由有关社区、企业...

规划行政许可的法律梳理

规划行政许可的法律梳理 (作者:刘家海,系南宁市规划管理局邕宁分局局长) 《城乡规划法》的立法政策导向或者说立法理念,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导向和理念。这与此前的《城市规划法》完全不同。1989年...

关于城市规划行政许可若干问题的思考

关于城市规划行政许可若干问题的思考 作者:姚爱国 陈发辉 摘 要: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现行有效的规划许可事项主要包括建设项目选址规划许可、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县级以上...

关于城市广场空间结构的几点思考

关于城市广场空间结构的几点思考 ——以新华城市广场为例 摘要:城市广场素有“城市客厅”的美称,作为城市的重要窗口,城市广场不但满足城市空间体系构成的需要,而且是城市进行社会交往、休闲娱乐和信息交流...

地下综合管廊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转)

地下综合管廊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作者:王健宁 来源 中国建设报   机制问题:克服协调阻力 目前我国城市市政管线(网)的建设大都还是“谁用谁投资,谁拥有谁管理”,各种管线各自开工。长期以来,...

武汉市新农村建设解析与近期发展思考(转)

武汉市新农村建设解析与近期发展思考 谢莉莉 [摘 要]随着全国新农村建设高潮的掀起,武汉市的新农村建设事业亦走得如火如荼,“家园建设行动”即 将完成第一轮覆盖。然而在各种成果的背后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