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艺术经验对城市空间进行认知的方法论(转)

admin13年前城市规划设计1726

通过艺术经验对城市空间进行认知的方法论

——《读城》读书笔记

 

摘要:本文是成砚《读城》的读书笔记,从人类认知的一般过程出发介绍了通过科学认知的途径对城市空间进行认知的不足和通过文艺作品对城市空间进行认知的可行性、特殊作用和对城市设计者的意义和这种方式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对城市空间进行认知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认知方式进行。

关键词:城市空间认知,文艺作品,艺术经验,

 

                                  认知途径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可以用认知主体            认知客体来表达,认知主体指从事社会

认知方式

实践的人,而认知客体指进入认知主体的活动领域并和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是认知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而认知的途径可以分为直接的认知和间接的认知,直接的认知指在此时此地,主体对客体的认知。然而由于时间的不可逆性,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无法通过直接的认知途径对客体进行认知或者无法用直接的认知方式无法完全达到认知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得不通过间接的途径对客体进行认知。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必须选择一个可以代替客体的替代物,通过对替代物的认知而达到认知客体的目的。而认知方式则可以分为科学的认知方式和超出科学方法论的经验方式的认知。由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在社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代自然科学对人类的认知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使得经验方式的认知渐渐被遗忘。

城市设计是建立在对设计对象的认知基础上进行的,而城市从出生那天起就不断的在发生着改变,这种改变时而缓慢,缓慢的无法感觉得到,时而剧烈,剧烈的让人无从适用,因此,时间对于城市空间的认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市空间最初被牛顿作为物质体进行研究,后来凯文·林奇借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对美国三个城市中心区进行空间认知的研究,并归纳出了组成空间的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坐标,把城市空间提升到了意象层面。在凯文·林奇之后,舒尔茨、拉普卜特等人以“场所”的概念替代空间,把空间作为栖居场所进行研究。而当前的城市空间研究早已超出了单一性的分析构架,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城市社会学、城市地理学等学科的加入使得城市空间研究的复杂性越来越大,同时,对城市空间的研究也由静态逐步转变为动态,有表象进入实质,强调在研究中要重视“人”,特别是城市空间使用者。“人”和“时间”成为城市空间研究的两个关键词。

回到关于认知的过程上来我们可以清晰的认识到人们对于城市空间的局限性,即人的生命实在过短,只能体验当下的城市空间,而这只不过是城市生命的一个片段。而只有对于历史上城市空间发展的充分认知才能了解并预测未来的城市空间,进而对城市进行规划和设计。而由于时间的不可逆,人们无从亲历历史中的城市空间,对历史空间的认知只能采取间接的认知途径,选择合适的替代物进行研究。由于绝对等同于历史城市空间的替代物并不存在(很可惜,自然科学还不能为我们提供时光机器让我们进行时光旅行),人们只能从“描述的空间”和“表现的空间”,即描述(如地图、数据等)和表现(如文学作品、绘画等)两个层次进行研究。

通过替代物对历史城市空间进行认知可以通过科学的方式,也可以通过经验的方式进行。科学的方式可以让人们较为精确地把握空间特性,但也有其局限性。以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为例,通过意象地图与方谈的方式获得集体的城市意象忽略了被测试者的主体性差别,如性别、阶层、年龄、种族、居住年限等。而这些方面已经被后来者的研究如布·班纳吉和阿普尔亚德的研究所证实。这种方式同时也忽略了空间的动态分析与影响因素的剖析,忽略的对空间意义的认识。正是在此基础上,本书的作者采用了艺术经验的方式,选择文艺作品——绘画、摄影、文学等作为历史城市空间的表现物来进行认知。

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艺术(也可以讲是文艺)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句话也可以倒过来说,艺术(文艺)虽然高于生活,却来源于生活,而正是这为通过文艺作品对历史空间认知提供了可行性基础。不可否认的是,主观性是文艺作品的固有特性,无论文学、绘画还是摄影,都具有主观性,文学的主观性更大;文艺作品的主观性源于其形成受集体文化经验和个人直接经验的影响。视觉艺术(绘画、摄影等)可以通过对对象的增减来表现典型化的空间,也可以通过对对象的并置来表现空间的整体,还可以通过对对象的变形来表现被知觉捕捉的空间。相对于视觉艺术,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主观意识参与程度最大,那么,通过文学表现来对历史城市空间进行认知是否具有可行性呢?答案是肯定的。一个人无法想象一种他没有看到过的颜色,他所能想到的都是他见过的各种颜色,或者这些颜色的组合与叠加,文学作品虽然充满了主观性与虚构(如小说),但主观性和虚构必须以生活经验为原型,马可波罗向忽必烈描述的一个个城市其实也只是威尼斯的一个个侧面。“文学作品中的虚构,以及视觉艺术中的变形,与真实的世界并不对立,虚构给予的是一种经验的真实,一种生活本质的真实。”如果你把《伊里亚特》当历史来读就会发现其中充满了虚构,如果你拿它当虚构的故事来读就又会发现其中充满了历史。正如雷蒙德·威廉姆斯评价狄更斯:“城市以小说的手法被体验,或者说小说以城市的体验而被创作。”

相较于科学认知方式,艺术经验的认知方式对城市空间的认知具有其独特的优势。虽然通过科学的认知方式,我们同样可以跨越时间的沟壑对过去的城市空间进行认知,但这种方式忽略了“人”对于空间的具体体验,数据与文本干巴巴的向我们呈现着过去,而历史从来就不是一些事实的集合,而通过艺术经验的方式,我们不只能了解逝去了的东西,还能了解到过去的思想。“理解的最高目标不是意义的事实,而是事实的意义,对事实的掌握并不等于对事实意义的掌握”,通过艺术经验的认知方式对城市空间进行认知的另外一个特殊魅力就是可以完成意义的整合。通过这种方式对城市空间进行认知,可以另城市设计者通过对另外具有相似条件的空间的认知而拓宽自己的横向视野,而已可以帮助城市设计者在体验当下城市空间的同时去了解存在于人们记忆中的空间和人们理想中的空间,扩展其纵向视野。然而,应该看到的是,通过艺术经验对城市空间进行认知同时具有一定的缺陷:人们的选择大多是带有先见的,在设计中运用文艺作品也是为自己的特定目标服务,造成认知的片面性,以此为基础的设计很难适应普通民众的要求。因此,综合运用多种认知读经对城市空间进行认知才是最终的途径。

成砚的《读城》是通过艺术经验的对城市空间进行认知的方法论,作者向我们展示了这种方式的独特魅力。对城市空间进行认知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伴随着各个学科的发展和城市空间的不断变化,对城市空间的研究也越来越复杂,有越来越多的学科介入,这不是个简单的现象问题,而是伴随着人对自身,对周围环境的不断思考而来的。城市犹如一本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法,有人以数据、地图进行解度,有人以绘画来表现,有人以摄影定格城市生活的空间,有人以电影来捕捉城市的性格(王邦《映城志》),各种各样的方式均指向一个目标,那就是我们生活的城市。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认识—实践—再认识—实践,20世纪城市实践留给我们丰富的内容去研究、发觉以指导今日之实践,同时今日的研究实践也必定为明日提供进一步认知的基础,人类的认知过程如此,城市空间的发展也是如此,因此可以想象,在将来必定会有更多更精彩的关于城市的论述,这也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因为任何一个角度、任何一个学科都无法对城市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不同的人不同的方法正好反映了城市这个复杂的“生活的容器”的各个面貌。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ccae650100bykq.html

相关文章

控规中建筑限高需要考虑的几个因素

控规中确认建筑限高常规的几个因素大家都知道: 1、地块开发强度经济性与容积率挂钩 2、建筑退界与临路景观控制 3、因历史保护建筑控制建筑高度 4、城市天际线控制 5、视觉...

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意义及原则

城市色彩规划设计是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所关注的问题。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在超高速发展及扩容过程中,由于规划失控,更由于普遍缺少审美文化修养、缺少对城市色彩的重视,使某种“显...

确定地块开发强度的约束条件

 确定地块开发强度是方程组的求解,需满足多个约束条件,是多目标的优化决策。 一、经济性。满足城市改造后的自我平衡,需要按照有关拆迁政策,以安置人口。一般这个数字倾向于较高的开发强度。 二、交通...

设计前期和场地设计341个知识点

地面倾斜角 比例尺 备注 1:500 1:1000 1:2000 1:5000 6°以下 0.5 0.5 1 2 0.5时可注cm,其余均dm...

城市规划专业制图相关

说实话,从事规划管理工作,并不需要经常画图,cad和photoshop的操作并不需要熟练到让人眼花缭乱的程度,只用鼠标慢慢搞也不是太大问题。然而,规划局也经常需要做点工作用途,测绘地形图、建筑...

工业项目中办公用房规划管理的纠结

工业项目中的办公用房在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一直是一个难点问题,难在什么地方呢?简单来说是分四种情况:少建、多建、功能规划不合理(易改造)、外观难控。 在详细介绍以上情况之前我们先说一下与之相关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