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划的伦理缺失

admin15年前城市规划论文1338

新型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划的伦理缺失 摘要:新型城市化是指城市建设以人为中心,以提高城市居 民的生活质量为目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人居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化城市。当代中国新型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划面临着伦翟缺失的困境。其根源在 新型城市化进程中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和中西文化冲突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中。加强城市规划主体的责任伦理,提高城市主体的道德素质, 是解决新型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建设所面临的伦理困境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型城市化;城市伦理;伦理; 城市文化所谓新型城市化是指城市建设以人为中 心,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为目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人居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化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在经历着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社会转型,城市 社会正成为中国社会的支配性结构。我国城市化水平每年将增长I%,城市化水平呈高速发展的态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规 划主体面临着诸多伦理困境。笔者就新型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划面临的伦理困境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从伦理建设的角度探讨其解决的对策。 一城市规划中伦理缺失 的表现城市是高度发达的人工系统,它体现着人的意志,人建设城市是因为城市能够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得好 而居留于城市。” 斯宾格勒说:“只有作为整体,作为一种人类居住处,城市才有意义。” 因此,新型城市化建设规划要始终抓住“人”这个根本,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把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作为关注对象,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为目的,以真善美 作为最高诉求。但是,在当前我国新型城市化建设的规划中,却出现了一些伦理缺失的现象。I、缺乏人文关怀。城市文化建设没有考虑适合人的需要,缺乏人性 化。它只强调发展经济而忽视人居环境,结果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同时盲目占用耕地,滥砍滥伐,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城市环境不断恶化。特别是随着经 济体制的转轨,城市设计、规划在不断地消弭着城市的人性化特征,把城市异化为一架高速运转的经济机器。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房地产开发商在经济利益 的驱使下,大面积地破坏蕴涵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传统街区,造成了许多无法挽回的遗产破坏。还有的城市设计因袭模仿而无特色,城市面目单调死板,缺乏整体设 计意识,造成城市的建筑、装修一盘散沙,城市的格调、品位低下,流于庸俗。2、缺乏“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观念。“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观念,是指把城市 作为一个价值共同体,人、其他生命和山川湖泊等城市的各要素都具有内在价值,城市中的其他自然物都应该受到尊重,受到伦理关怀。 而当前在有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管理者不断破坏、消灭其赖以存在、发展的自然形态,减少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使城市变得单调,缺乏生机,降低了人的生活 质量。在城市建设中以人工雕琢为美,抛弃了以自然生态为美,以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谐、完整为美的生态主义的审美观。例如,有的城市规划者为了自己的政绩, 违背城市建设客观规律,违背科学规律,一味追求高大,追求空旷,搞攀比,讲排场,大造人工景观,破坏历史文化遗迹,任意砍伐树木,无情地推平、填埋、覆盖 或堵截自然形成的山川湖泊、河流溪涧;破坏或浪费城市珍贵的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等等,使城市遭受无法弥补的损失。总之,确实存在城市规划没有抓住“人” 这个根本的现象。单调的结构,粗俗的造型,花俏的装修,不伦不类的城市建筑群体,风格混乱的城市总貌,千城一面的雷同外观,折射出城市设计、规划中人文伦 理的缺失。二城市规划中出现伦理缺失的原因1、社会转型对城市规划的伦理冲击当代中国深刻的大规模的社会转型,必然会引起城市传统的转向,价值观念的更 新,人格模式的变换,从而导致整个城市社会的总体转型。 首先,社会转型使传统的城市伦理、道德规范与新型城市化不相适应。伦理是社会的自组织,道德是个体的自组织。伦理的基本功能是建立社会生活的秩序,从而正 确处理人与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而道德的基本功能是建立个体内在的生命秩序,从而调节个体自身中理与欲、义与利的矛盾。一般说来,社会控制的基本途径为 政治与法律、伦理与道德。前者建立社会的基本政治秩序,把人们的行为限制在“允许”的范围内;而后者建立社会的价值秩序,把人们的行为引导在理想的程度 上。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进程要求中国社会不仅是历史的延续,而且要体现时代的精神,具有世界性的内涵。就城市的伦理秩序与人伦关系来说,传统的城市伦理秩序已 经难以运作。而西方的生活方式与人伦原理又难以嫁接到中国的城市社会生活中。于是,城市社会似乎失去了自我建立生活秩序的能力。因此,在新型城市化建设 中,一些城市规划主体无视生态环境、城市历史传承,盲目建设,造成城市生态危机、城市历史文化的断裂。其次,城市规划的伦理建设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的保 障与支持。城市规划伦理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与城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密不可分,同样与法律相联系。但是道德建设主要是通过社会教育与自我修养,借 助于社会舆论与良心对人的行为起规范作用,它偏重于思想意识规范的“软”建设。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较易形成一种普遍精神信仰,而转型、变革时代恰恰破坏 了人们普遍的精神信仰,冲击了人们正常的信用关系以及行为选择的预期。【6因此,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强化道德的他律手段,主要就是把法律引用到道德生活 领域。再次,城市规划道德教育发生了扭曲变形。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社会注重城市建筑建设,而忽略了城市社会本身,或者忽略了城市工作者道德行为规 范,对城市道德教育口头上强调和重视,在实际行动中却不重视;还有道德教育者的空洞说教与自身行为的巨大反差,使城市社会道德教育的积极意义大打折扣,甚 至负面效应大于正面效应。L62、经济转轨对城市规划的伦理挑战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模式,这种计划经济实际上是原有自足自给的农耕经济模式的 延续,这种经济模式的根本特点是以关系为本位。伦理关系的存在是建立经济关系的前提。计划经济实行条块所属模式,隶属关系的存在是计划中获得资源的必要前 提,是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它与传统经济中先认定血缘关系,再确认经济关系的原则是一脉相承的。-5 市场经济对中国传统经济形式的冲击最为彻底,同样对城市的伦理冲击也最大。一是以经济为核心的价值观对传统城市规划主体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一种追 求崇高、神圣的泛道德主义,它鄙视物质生活,重视精神生活,轻看物质利益。随着市场经济的来临,交换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直接基础,经济利益越来越突出,谋 取财富越来越重要,重商主义、拜金主义等反主流文化思潮随之伴生。这使得城市社会产生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的现象。二是城市社会的精神文化受到市场 经济过程中商品化趋势的冲击。精神文化本身在任何社会都不是商品,精神文化的实质是人对意义世界的追求,是非实用、非交换性的。但进人市场,文化产品却是 可交换的,有实用价值的,可商品化的。这就造成了文化实质意义的非商品性与文化产品、形式的商品化的矛盾,其结果就是文化精神越深刻、越有意义,可能流行 越小,而那些贱薄的、意义淡化的文化产品却到处泛滥。同时,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文化崛起,以其商品化、普及化、快节奏的特点,对传统的城市规划伦理 构成了严峻的挑战。我国处在市场经济初期,市场经济还很不规范,人们直接感受到的是经济的冲动和致富的欲望,尚未充分体味到市场经济的文化要求。3、中西 文化交流对城市规划的伦理冲突中西文化交流所产生的冲突使得人们在社会转型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伦理道德自我控制和自我调适的能力,造成伦理道德与价值 观念上的混乱甚至处于真空状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自己主动把国门打开,直面中西方巨大的经济与社会的反差。城市居民尤其是年轻人很容易失去自持的能 力,出现激烈的反传统倾向;而对西方文化的引进,又难以获得预想的效果,人们一时还很难全面地理解西方文化。在开放之初,引进西方一些价值观,难免泥沙混 杂;在城市建设方面,人们照搬西方的城市建设,人为地破坏中国城市的历史文化。由于文化规律特别是文化引进规律的作用,引进的西方文化的个别精神要素也很 难与中国文化相耦合,勉强整合到中国文化的有机体系中形成新的文化生态,就难免出现文化上的变态现象。从而旧的价值观念动摇或破除了,新的价值观却未能及 时建立起来,结果造成城市规划主体行为的失范、精神的失调、价值的失衡等现象。三城市规划中伦理建设的有效途径解决新型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文化建设面临的问 题不能仅仅依靠法律、制度的支持,还要依靠伦理道德的力量。加强城市伦理建设是解决城市文化建设所面临问题的有效途径。城市伦理将直面城市的道德问题,将 城市道德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它依据城市的特质、城市社会结构的特点来研究城市的价值目标、道德关系、特征、性质和机制,以及城市道德规范体系、城市道德建 构的方式和途径等等。城市伦理是城市所共同具有的认识、思想、信仰、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是城市社会群体中每一个成员对周围世界以及城市群体本身的认知体 系,是城市居民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道德习惯等因素的总体结构,是城市居民的一种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它反映该群体的利益取向,为城市群体行为提供合理 的辩护,同时也对城市个体行为提供一套约束。⋯新型城市文化建设,只有把城市伦理转化为城市工作者和城市居民的自觉信念、理想和追求,转化为城市工作者和 居民的情感、道德和意志,内化到个人心理意识、言论行为之中,才能对人们的意识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成为一种心理定势和行为习惯;只有当人们在城市建设实 践活动中遵循城市伦理道德规范,将城市伦理道德自觉地转化为道德意识、道德习惯和道德品质,并进一步外化为道德行为时,才能解决新型城市化建设面临的伦理 困境。l、加强城市规划者的责任伦理是新型城市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责任伦理中的责任是一种预防性或叫前瞻性或关护性的责任,这是一种道德责任而非法律 责任。[7 责任伦理所关注的是主体的现实功利目标、主体活动行为的后果以及审时度势的行为选择的伦理性问题。因而责任伦理强调功利目的的合理性,注重主体对客观世界 及其规律性的认识,是一种能把握后果的行为手段的选择,并要求行动者义无反顾地对后果承担责任。责任所具有的伦理意义体现于城市建设道德实践精神的内在要 求之中。在城市建设道德关系主客体具备的前提下,道德主体还要依据城市建设所要求的道德规范积极行动,自觉地实践城市规划道德理想和道德目标。道德不是仅 仅停留于意识层面的思想实验,而是渗透在实践之中的见之于物的活动。如果,城市规划主体责任伦理缺失,不但不能解决好城市建设这些基本问题,而且往往使人 连起码的道德要求如公平、诚信、承担责任等都没有,还往往会以诸如“伟大事业免不了要犯错误”一类的言辞来逃避个人责任。在责任意识缺失的状态下,城市规 划主体会更多地以自我为中心来对他人与环境进行道德评价,其后果就是不顾社会责任的肆意妄为,把城市建设搞成城市管理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破坏环境, 过度开发资源,扰乱市民

相关文章

浅析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

浅析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菁 摘要:本文在总结以往城市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是发展的载体,人是城市发展的主体,城市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

城乡规划法与城市规划法的七大区别

《城乡规划法》与《城市规划法》的区别有哪些?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新法——《城乡规划法》与老法——《城市规划法》有七大区别: 第一,由“城市规划”到“城乡规划”,一字之差,调整的对象即...

刘家海:南宁市的规划管理立法实践(转)

南宁市的规划管理立法实践 (2016年7月7日) 刘家海 下面接着给同志们报告一下我所参与的和我知道的南宁市规划管理立法的一些情况。重点想先汇报一下在《城市规划法》背景下的立法。然后再汇报一下在...

改善城市建筑间距管理的任务与对策(转)

1、由“阳光权”纠纷案引发的深思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民众法制观念的增强,有关 “阳光权”的纠纷案不断出现。这些纠纷案件的共同点都是涉及到建筑间距是否被合理控制的问题。这表明了建筑间距正...

大城市交通拥堵的治理思路(转)

大城市交通拥堵的治理思路 作者 陈玉光 来源:《学习时报》 我国大城市交通拥堵日益加剧,导致城市承载力下降,城市运营成本增加,居民生活质量下降,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大城市交通拥堵的...

整体论:城市规划与开发的依据

目前,在发达国家建筑业和城市开发过程中正逐步盛行的“绿色”开发理念,在理论上能够减少城市建造和开发过程中对周边生活环境以及土地资源利用等方面的负面影响。这不单是针对单个建筑物而言,对社区或整个社会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