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轴线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轴线
提要:轴——是贯通地区的发展方向,是有的放矢,是人们在生理、心理上从空间中度量,目的是组织空间群体。城市的轴从基底面开始,可以是对称的,层层相套,是概念性的;也可以是不对称的,是一种空间轴向关系。轴要求通达方向和方位的组织。轴可以转折、转换,但必须与城市的交通网络紧密相联。轴向对景可以有虚的,它通向自然虚无,可以具有某种对景,可以顺着地形向上,也可俯视向下,又是一种视觉上的对景,是组织群体空间的一种手段和方法,最终轴是一种结构关系的组织,线形活动的组织,带有想象特征、层次空间的组织。
在城市设计中有着很多的手法,但从古罗马时期城镇的十字轴线,到中国古代依据《周礼.考工记》中关于城市布局论述而规划修建的城市,再到近现代城市建设中世界公认的巴黎传统轴线、华盛顿轴线等等。轴的运用一直贯穿古今中外。它是我们组织空间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法。
关键词:城市设计
轴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城市空间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在我们的城市设计中至今还在被运用。轴有助于城市及其局部区域结构、形态形成和良性发展,而且在历史上也创造出了很多严谨、有序、优美动人的城市空间环境与建筑形象。自古以来对于轴的论述有许多,或论述其形式美,或分析其空间序列,或研究其视知觉与审美心理等。本文将结合自己的一些认识,立足于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从轴的产生到轴在设计中的运用实例,层层的进行论述,只希望能够对“轴”在城市设计中的运用有所认识。
一、轴的产生
当人类学会了直立行走,其所具有的平衡的本能赋予了人类均衡的审美概念,并且启示人类有关轴与均衡之间的内在联系;客观事物的外在刺激,如自然界中存在的大量对称形象的物体。如树叶、昆虫等。原始人类的大量模仿,使人类认识并掌握了轴所具有的简单的形态组织作用;而人们对于神灵和皇权的虔诚的崇拜,譬如宗教的“朝圣”,朝见天子等,这样一种向着一定目标的有序运动,使人们主观心理的内省力量则最早赋予轴线以序列的内涵。正是这3个方面内容的发展与完善,谱写了几千年建筑文明史,城市设计和建设史中轴的篇章。虽然,我们今天对于轴的认识融入了许多新的内容并产生了新的方向,但轴最初所具有的那些含义仍是它的重要内容。
二、轴的概念
通过对轴的产生的剖析,我们可以看出轴是一个意义丰富、内容广泛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更新,认识的深入,轴的研究有了许多新的观点。引入了诸如心理轴,发展轴等新的概念,使得轴的内容更为复杂。虽然,各种资料上对轴的定义不少,但各自立足于不同的出发点,各执一词,有所侧重,至今对于轴的确切概念,理论界尚无一个统一的认识。
综合各家之言,将轴定义为“一种均衡的线性基准”。应该说是具有普遍性的定义。
“基准”一词是该定义的关键词、中心词,它是轴的本质与共性所在。无论是形态组织轴、发展轴还是心理轴,其核心内容都是一种基准。基准可以提供一种线性的视觉完形。它也可以是生长带,是线索,是依据,是其他有形或无形的东西。
“线性”则形象的描述了各种轴现象的共同特征。除了线的基准外,还有面与体的基准,他们都可以提供视觉完形的特征,而轴仅指一类线性基准。
“均衡”的限定很必要,这也是轴区别于其他线性基准的地方。例如,界面就是一种位于形式边缘的线性基准,它也可以提供强烈的视觉完形,但它不是轴。轴在其最原始的概念中已经传达出均衡的信息:无论是平衡的本能还是对对称物的模仿都是如此。然而,均衡的表现形式却有多种:有严格对称的,也有局部元序整体却很均衡的,还有心理轴中动态的有均衡感的。给轴所下的这个定义是:一种结构简明,概括性强,支持内涵广义延伸的模式。
三、轴的特征
轴是一种均衡的线性基准。由此定义我们可以得出轴的一些基本的形式特征:作为一种基准,轴具有生长性、统一性特征;线性的限定则赋予轴以连续性、开放性特征;而均衡则更明确地表明轴的均衡特征。在这5种特征中,生长性与开放性特征可以归为轴的动态特征,常用于动态发展轴的研究;连续性、统一性、均衡性特征则体现了轴的静态特征,我们在研究轴的形态结构时常涉及。
四、轴在城市设计中的运用原则
城市形态的发展是一个历时的过程,无论城市的起源是自发形成的还是人为组织的,城市物质形态总表现为若干城市设计(理念或实践的)和建设活动成果及历时性的拼贴和拼接。除去战争、灾难等大规模毁灭性因素的影响外,城市形态的发展总是一种连续变化的过程。形态骨架一旦形成,短期内很难变化,它将对形态发展产生深远而持续的影响,我们可以称之为“惰性”,形态的惰性与连续是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无视这些规律,盲目推倒重来,大规模的重新建设、改造,都容易破坏城市的形态特点,割裂城市历史的传承,并且随之带来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对于历史文化名城来说,这些问题尤其应该受到重视。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轴的城市设计的一条原则,即:轴的设计必须结合城市自然环境和现有形态的特点,保持城市空间形态的连续性。
五、轴在城市设计中的运用方法
在此原则的基础上,我们将分两步来研究设计方法的问题:即作为核心的基准的建立和对于外围元素的组织。
(一)基准的建立
1、 环境形态的启发
基地所处环境中固有的形态特征是建立基准的一个重要线索。如果要使设计能融人大环境整体秩序,保持与周围空间形态的连续感,我们就必须首先研究地段固有的形态特点和发展趋势,找出有意义的轴的线索,利用轴的连续性、统一性,将新设计纳入原有的秩序中,形成新的整体。这里有两大类情况,即城市的自然形态和城市的建筑形态。
2、 关联性的建构
在论述轴的关联性时我们已经提出,通过建立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线性关联就可能在两者之间确立轴的秩序,这给轴基准的确立提供了一条有益的思路。在基地所在区域范围内往往会有一些地位较为突出的标志性因素,这些因素对整个区域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成为区域秩序的生长点。例如,古代西方城市中的凯旋门、方尖碑、钟塔、教堂以及东方城市中的钟鼓楼、寺塔,现代城市中重要的公共建筑、历史遗迹等。在这些区域内所进行的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活动就必然要考虑与这类标志性因素的关系,这样才能体现出设计对区域形态建构积极的参与精神。而在种种可能建构的联系中,轴的关联是一种关系简洁、秩序鲜明的好办法。
3、 均衡性的建构
根据轴的均衡性特征,我们也可以得到一种建立轴基准的思路。这种思路很容易理解,只要设立一个与已知元素相对称的元素,就会在两者之间确立一根轴线。这种思路在建筑群或单体建筑扩建中经常被运用。
4、 功能内容的启发
5、 形式空间的启发
轴的基准是形式与空间的发生器,特定的形式与空间需要特定的基准结构。在许多建筑群的设计过程中,形式与空间方面的构思往往比功能安排要重要得多。以这方面的构思为主导,客观上就要求轴的设计能提供合适的基准结构来产生构思中的形式与空间。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应首先分析构思中所要求的形式与空间的特征,比如,需要一组序列空间或是一个集中的集群;其次,试着找出这些特征背后的控制性因素,比如,一种连续性或是一种向心簇集力;当然每一步都需要仔细的分析,需要灵感的闪现。
(二)元素的组织
在建立了基准之后,下一步就要确定元素的组织方式以完善轴的整个形态,基准是相对稳定不变的,它为变化提供依据和可能性;而元素是活跃的、变化的,它是整个轴线体系形态的直观表现,即使依据同一类型的基准,不同的元素组织形式也会表现出迥然的形态特征。元素的组织有其自身独特的规律,尽管它们必须依附于一定形式的基准,这就是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
1、 元素组织的原则
(1)元素的构成
轴线结构所能组织的元素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人造的建筑、广场、道路、雕塑、小品;也包括人工自然物,如修剪成几何形的花草树木、人造水景;还包括许多纯自然物,如山川、河流、树木等。可以说轴所能作用的对象是无限的,轴可以将不同类型的元素组织到同一结构中来。如凡尔赛宫轴线结构中的建筑与人工花坛、喷泉;乾陵轴线中的自然山丘与建筑;雨花台轴线中更是将建筑、人工因素、自然因素统统吸纳进来,形成了丰富的序列感受。由此,设计师有比较自由的构思空间,可以创造出无限丰富的轴的形态。下面我们将探讨组织这些元素的规律。
(2)组织的原则
在轴的形态中,基准是通过“场”来组织各种要素的,根据场作用力强弱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控制与统摄两种作用方式。无论在轴还是其衍生的各种形态中,所有的元素都离不开这两种作用。每一种轴的结构都是由这两类元素按不同的比例结合而成的。受到控制作用的要素大多秩序严谨,统一鲜明,但形式较呆板,缺乏张力与动感,传统轴线结构大多都是这种类型;反之,受统摄作用的要素很多,则形态秩序感较弱,结构松散,但形式灵活多变,充满弹性和张力。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轴结构中元素分布的规律,即在基准的有序与周围区域无序的两极之间,元素的分布呈梯度变化,但总的趋势是分别倾向于两极的。因此,设计中根据构思的需要把握住两种趋势的强弱配置,创造出和谐的形态,这就是元素组织的原则,其中构思仍然是决定因素。这两种要素分布趋势无所谓孰优孰劣,它们都可以形成完美的形态。这一点,只要回顾一下极其有序的教堂序列与极其自然的带形村落我们就能领会得到,关键还在于设计师所构思对象的性质以及他们所习惯的构思方式,这多少带点个人风格方面的因素,不排除有些建筑师会执著偏爱完全有序的组织形式,但本文更倾向于一种较为调和的手法,即有序与无序、统一与变化、严整与活泼、静态与动态相结合。这样的一种风格也许更适应大量性的建设活动,适应于这个多元化时代的需要。
2、轴向空间序列的组织
而在轴向空间序列的组织中,更为强调的是人的感受,一种更为动态的感受。在整个空间序列中重视:序列空间的情节立意,序列的方向性,序列的节奏感,序列的向度转换,序列中的动态与渗透感,序列空间的尺度与比例等更具感受性的方面。而这种轴向空间序列的组织,多运用于广场建筑群、纪念性的建筑群或带有观演、趣味、参与性质的建筑群。
以上,就是轴在城市设计中的一般的运用方法。不敢说全面和完全正确,这更多的是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自身的认识水平上的一点总结。希望能够对“轴”以及“轴”的运用原则和方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下将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时期的城市设计的案例进行简要的分析,来更为形象的进行说明。
六、实例分析
(一)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
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就是在空间序列的设计上具有代表性的一例。雨花台是南京历史名胜区,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是残杀革命志士和爱国人士的地方。解放后为了纪念被屠杀的十万烈士,建立了烈士陵园。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
在结构布局上采用轴线对称的设计方法。利用原有起伏的地形,由轴线贯穿广场、建筑、水面、山凹、台阶、纪念碑的山丘顶。这种构思反映了自然,是利用山丘之间的高差形成一种“驼峰”的空间程序,即由低到高,由高到低,再向上直指顶峰。它十分有利于突出纪念碑的高耸位置,又增加视景的空间层次,极富表现环境的特点(如图1、2、3)
(二)广州传统中轴线
广州传统中轴线也是一个典型案例。广义上,广州传统城市中轴线应当是一组自越秀山向珠江发散的轴线束。解放路以西以光孝寺、六榕塔、五仙观等文物景点形成传统的文化活动轴。北京路一线的南越王宫署遗址、古城墙遗址、书院群、大佛寺也形成了一条传统文化活动轴。自民国起,随着中山纪念堂、中山纪念碑、市政府、起义路、海珠桥的建设,形成了广州近代轴线。该轴线(特别是北段)与北京中轴线有着类似的布局特点,即轴线空间由一系列坐落在轴线中央的纪念性建筑和重要公共建筑所组成。总体看,广州传统轴线历经2800多年的发展,其形态走向并未受城市剧烈变动和扩展的影响,这在中国城市发展历史上是罕见的。2001年,广州市组织了传统轴线城市设计竞赛,作者和同事们经过对广州城市形态的历史发展及趋势的深入了解认识、细致的现场踏勘调查,并参照国际上城市设计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以“云山珠水,一城相系”为轴线的核心理念,调整优化空间结构,整合历史文化资源,重建山、水、城步行连续性为轴线实施概念的基本构想,重建广州城市轴线与自云山和珠江的关系,该理念最终胜出并作为深化实施方案的基础(如图4、5)
(三)巴黎城市中轴线
七、关于轴的反思
轴在城市设计中的运用可以说是,亘古至今,贯穿中西,是一种有效的组织空间的手法。但它只是一种古老的手法,不是唯一的,更不是万能的。我们已经知道:轴的设计必须结合城市自然环境和现有形态的特点,保持城市空间形态的连续性。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的规划中有了很多无端的大轴线,小轴线。对于一个城市而言,随着历史的沉淀,往往让很多城市有着或隐或显,或多或少的城市轴线(抑或叫作城市的“生长”方向)。但是如果在后来的建设中不顾城市的原有机理和历史文脉,以及的城市的发展方向。仅仅是为了视觉的冲击力,或是仅仅因为领导者的盲目追随欧美做法的话,那是很胡闹的!因为城市轴线在对付城市发展中随时间而产生的不可预见的变化和因素方面往往具有脆弱的一面;对于一个建筑群体而言,在设计中是否运用轴线,那要看设计者的手法。但不管怎样,轴的运用应该紧紧的和它所在的区域以及基地发生联系,而不是仅仅为了构图的随意生成。并且这种联系可以是较具体的,比如建筑群体的轴线可沿用既有的机理。也可以是抽象的,比如可以是视线的甚至是文化形态上的联系。
总之轴的产生是有意义的有根据的。绝对不是为了巴洛克式的构图或者一些长官的意志。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