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盲目西方化
当前全国各地的城市建设轰轰烈烈,为何“特色危机”、“千城一面”问题难以解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相当一些的城市规划盲目西方化。城市的决策者以为有了标志性建筑就可以创造特色,并且盖一些和别的城市不一样的建筑,就能制造特色,实际上是外国建筑的抄袭和翻版,形式上好像多样,实际脱不了西方的窠臼。越是追求特色,越是失去城市特色,越是追求特色,越是“千城一面”和“特色危机”。
我国城市规划的盲目西方化主要表现在:
(1)、规划理论的盲目西方化。
城市规划应该能够积极地和创新民族文化和城市的特色文化,可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几乎没有复合中国本土性城市形态规划的系统理论说明,也没有与本土性文化相适应的城市规划主张与规范。几乎相关的理论认知,包括空间、尺度、符号说明等都多以引用西方学者为荣,完整的将西方的规划理论复制到中国的城市规划中来,而没有构建城市本土化的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规划还没有形成认同城市主题文化理论与中国式城市规划理论的创新,还是完全采用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
中国城市规划受西方规划理论的极大影响,却总是抄袭和翻版,对西方规划理论的照搬显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现实中西方规划理论也在不断地出现错误。西方的功能主义和机械主义的规划思想,把建筑与城市的内涵,机械的分割为功能与形式,推崇将城市划分为单一功能的二维地块以及方格网式道路系统,土地可以被均质化地理解,从而进行均质化下的划分与切割。如此,土地和城市不再是生命的有机体,土地上的文化和城市文化被切断,形成物质和文化的分离,这种规划思想极大破坏了原有城市的文脉和肌理。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将城市的空间载体和文化内涵完全剥离,导致城市空间与传统城市文化之间的延续性、关联性被完全打破。城市规划的盲目西方化,使中国的城市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了“千城一面”和“特色危机”。城市文脉和肌理被彻底割断。中国有些城市推行的“洋人规划”和“洋规划”是丧失个性、丧失民族城市心态的城市规划。当代中国有663座城市,未来15年可能要达到1500座城市,城市发展中的一切变化,都需要中国式的城市特色规划、中国式的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否则中国城市就将在“特色危机”中失去城市建设的根本意义。
(2)、城市规划实践的盲目西方化。
在城市规划实践中,一些盲目西方化的现象充斥在城市中,在中国所有的城市中几乎都可以看到这种情况:
有的学者指出:“一是城市建筑形态的非本土化,仅以南京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为例,一些新建筑多愿意采用外国建筑形态,如:欧洲城、巴黎城、米兰城、雅典娜城、威尼斯水城(有二处)、莱茵东郡、罗马城、香缇丽舍、托乐嘉街区、巴厘别墅和夏威夷风情等。二是城市空间符号表现的非本土化。古希腊罗马的建筑符号在很多城市中随处可见,而且很多相关文化空间符号的使用有严重知识误区,如把西方文化墓葬中的一些景观、人物用于高级宾馆、饭店和建筑景观与装饰中。三是城市景观体系的非本土化,在很多新建街道和小区中可以看到与城市整体文化不相适应的西方文化的各类雕塑景观,整体上是一种拿来主义。四是城市整体空间规划的非本土化,在城市轮廓、天际线的控制上,一味地追求西方的概念和理论认知,包括西方宗教建筑空间在中国城市空间规划上的强行推广等。还有城市规划与建设语言的非本土化、城市社会生活方式与价值取向的非本土化等,不一一赘述。”
中国正在出现“千城一面”的城市形态与格局,城市似乎成为“生产线下来的产品”,中国城市的个性文化和文化个性及“集体记忆”正在整体性丧失。
盲目西方化的城市规划往往是脱离空间形式背后的文化根源的考量,仅仅追求西方广场的平面构图和空间效果,这种意义上的城市规划在功能上适用于城市交通、居住等机械性的需求,但作为城市空间却不能表达出城市特色与城市文化,从而影响市民对于城市个性与地域性的认知。盲目西方化的城市规划单一的将城市空间等同与本地区的公共空间无疑是在抹杀产生特色的可能性,它没有从空间到城市内涵多维度地对城市进行规划,没有通过构建与城市现有的功能以及空间形态相适应的城市特色,城市空间没有与城市特色文化形成共同构成结构整体、功能复合、个性鲜明的空间体系。
(3)、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盲目崇洋。
不论在产业选择,还是在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设计上,城市大都是在引入、模仿发达国家中完成的初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一些城市在进行规划时,往往不注意自身条件和文化特点,盲目贪大求洋,照抄照搬一些国际大都市的城市规划模式,结果造成“千城一面”,“特色危机”。这固然与我国缺少能深刻理解民族文化又具备西方建筑理论和技术的建筑师有关,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西方城市规划思想作怪。中国城市规划思想的虚无,中国城市规划的困惑与危机,在于中国城市规划思想领域的荒芜和民族思维方式的劣根性以及洋规划至上,从而扼杀了中国城市规划者的独立思考,从而使中国城市规划成了洋规划的俘虏和奴婢主义盛行,这样的中国城市规划永远依附于洋规划的桎梏和藩篱,为中国城市“特色危机”和“千城一面”埋下了永久的祸根。
规划管理部门的盲目崇洋,使我国的城市规划成了自上而下盛行自掘坟墓式的崇洋意识,成了畸形的西方规划的产物。
建设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陈为邦教授说:“西方建筑和城市建设文化的进一步融入中国,反映了我们建筑思想和城市规划思想的进步与开放。然而,我们又应该非常冷静地看到,并非一切都是外国的好,更不可迷信外国文化,而对自己的文化丧失信心。相反,我们的建筑设计、我们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都应当努力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要确立上对祖先,下对后人的无愧心态。”
总之,“盲目西方化”实际上是造成我国城市规划困境的根本原因之一。“唯西方意志论”长期以来成为了我们城市规划的主要动力。基于此,我们的城市规划宁愿去丢弃民族文化、毫无创造性照搬西方的规划思想和模式,也不愿意去思考去解决城市真正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即使是在这样难得的历史机遇之中城市规划也未能尽自己的历史责任,相反却沦为西方规划的实验工具。城市规划盲目西方化,不可避免追求功利性和贪大贪洋,就很难保证城市的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其后果既可能浪费社会公共财富,也会导致对城市文化资源的破坏和对城市特色的损害。
近20年来的城市化发展,西方规划至上,洋规划至上,国际化、世界国际大都市等概念,更纵容了城市规划对城市文化的漠视。城市建设在国际化、全球化、世界国际大都市等诱惑下,在洋建筑奇形怪状与超越民族大体量背景下,城市文化严重失态。在西方以工业主义和机械主义为代表的规划思潮,把中国城市特有的文化严重割裂。开发性破坏和破坏性开发,主宰包办了城市文化的命运,甚至连城市仅有的一点文化特色也被破坏了。我们的传统城市规划需要深刻的反省,我们的传统城市规划应责无旁贷地加入城市规划的创新之中,为中国城市规划寻找一条创新之路。当然现代主义规划思潮作为一个时代符号是发展中国家的规划师们难以抗拒的诱惑,而以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设计也使西方工业化国家经历了惨痛的教训。也许随着中国城市化建设的突飞猛进,城市特色危机将成为中国城市走向未来的一道门槛。
成功的城市规划从来就不是拘泥于西方化的樊笼。在当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中,城市的世界性和国际性,虽是一个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但是,世界性和国际化又不能等于城市形态的整体西方化。中国城市规划的世界性和国际性,应该是城市空间形态人文化认知既应该有世界性、国际化的一面,更应该有民族性和本土化的一面;越是具有本土化的民族优秀性,才会越具有国际性这一前提,这才是城市规划应该遵循的原则。每座城市应该根据其历史、文化特点、所处区位,构建独具魅力的城市形态,从中保留并创造性地开发具有时代特征的本土化城市形态。
我们主张中国与世界文化的对接,可以汲取西方文化,更希望中国的城市化能够引领世界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潮流,甚至希望中国的城市化能够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世界优秀文化的创新地和策源地。中国在融入城市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浪潮中,不应该建立在对自己“城市形态本土文化虚无化”的立场上,或者至少不能丧失自我的本土性特质与价值。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城市应该成为全球化的一部分,为世界城市发展创造个性化的要素,丰富人类城市整体的文化构成。亦如我们看到的“音乐之都”维也纳, “建筑之都”罗马、“水上之都”威尼斯等城市那样,在城市全球化浪潮中,因为创造了城市自我个性的文化、民族化和本土化的城市形态而成为世界城市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