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教授俞孔坚的城市规划大批判

admin14年前城市规划论文1287

土地不仅是房地产开发的经济资源,更是生命的承载系统。 
  绿色新技术不一定就是高技术,更要回归祖先留下的低技术。 
  要抵制西方消费主义观念,更要批判民族传统文化,反思自我。 
  经济杠杆和市场调节手段不仅不能包治百病,甚至是危险的。
——俞孔坚
  2008年初,当时的国家建设部以河北省保定市和上海市为试点,推出“低碳城市”示范项目,低碳城市建设在我国正式起步。 
  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定义,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 
  只是短短一年多,在环境危机的升温和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导引下,中国俨然出现了低碳城市跃进潮,试图派发这一名片的城市已经数以十计,从所谓国际大都市到西部偏僻小城。但真正的低碳城市概念却仍是莫衷一是,通达路径更是千差万别。 
  一直以来扮演城市批判者角色,曾经直指央视新大楼、鸟巢等都是“小脚城市的代表”的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对于眼下的低碳城市热潮,依旧有话要说。
自然系统是王道 
  南方周末:“低碳城市”的概念正火,从城市规划和功能角度讲,我们的距离究竟还有多远? 
  俞孔坚:首要的是城市布局和规划的空间战略,要有所改变。现在的城市功能过于单一,没有进行土地的综合利用,城市密度和混合度不够,城市日益向郊区蔓延,摊大饼的空间模式有很大问题。市民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在路上,耗碳量非常大。而低碳城市的空间格局,就是土地空间要节约,要形成混合型格局。当年社会主义城市布局的一些优点是值得吸取的,这就必须有新的规划方法论,应该优先考虑自然的系统。 
  我们总是过于依赖“灰色”基础设施,试图靠人工系统来调节城市生态,解决我们的日常生活,包括交通、排水等等,这不仅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而且实际上是牺牲了自然本身的服务系统——水会自己净化,植物会自己生长,而不是依赖我们浇灌。这个意义上来说,让自然系统自然做工,维护自然的完整性和它的功能,就变得非常重要。如果步行和自行车能够解决出行需求,如果人的活动及其排放的碳、垃圾、污水,能够通过自然系统解决,我们离低碳目标就不远了。城市的空间规划,应该以维护土地生命系统为首要目标,人工系统要尽量紧凑。这个自然系统我就把它叫作生态基础设施。 
  南方周末:城市是人力的产物,把一切交给自然,听起来与城市的本质背道而驰。 
  俞孔坚:如果从现在开始做生态基础设施,把自然系统所需要的空间——比如河漫滩和湿地留下来,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修防洪堤。防洪堤投入巨大,维修成本巨大,关键是破坏了自然原有的调节能力,而这要支付巨大的代价。下一场雨,北京立交桥下的通道就淹掉了。因为我们依赖于人工疏排系统,自然系统彻底没有吸纳能力。就像一个人没法吃饭和排泄了,免疫力没有了,胃的消化能力没有了,必须靠插入管道抽出里面的液体,或者注射葡萄糖来获取营养。 
  中国的许多城市,实际上就是处于这种状态。特别是北京。 
  北京做的第一件丧失免疫力的事是修了很多水库。最典型的就是圆明园工程,想做一个水面,结果水蒸发掉了,又要抽地下水或买水补充,彻底破坏了自然系统而靠人工来维持水的平衡。
回归祖先低技术 
  南方周末:是我们的城市规划系统观出了问题吗? 
  俞孔坚:对,现在城市规划和管理的思考方式,基本是机械方式,而没有有机地、完整地思考。所以我提出,生态型基础设施建设要整合各个部门,比如林业部门、水利部门、环境部门、文化遗产文物部门,都应该整合在一个系统里。 
  我们现在对于土地的理解也是错误的,只把它当作经济资源,十分单一。土地最重要的功能是承载人类,承载文化,承载我们生命系统。但现在,就被简单理解为一个开发房地产。我们关于土地的价值观应该彻底改变。 
  还有水污染,为什么老治不好?建了这么多的污水处理厂,都靠人工管理,费电费能量。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认识到水是一个系统,更没有认识到水和土地生命的联系,而如果把土地系统作为生态基础设施,我们就能够用湿地来净化污水。我们在上海黄浦江做的项目,一个不到20公顷的公园,一天能够净化240吨的水,如果所有的城市绿地公园、农田都发挥这种生态服务功能,就能很大地解决富营养化和污水问题。 
  南方周末:从技术层面,这样的城市,这样的生态基础设施如何实现? 
  俞孔坚:有两方面问题。一个是回归低技术来解决我们的日常生活,比如用传统的办法解决通风、而不是通过空调。 
  新的绿色技术应该使用,但最基本的,我们应该从祖先那吸取一些低技术,比如通过房屋朝向来解决采光,来吸收太阳能。北方的窑洞利用土地的热量,岭南的干栏式建筑有它独特的通风功能。
应从民族文化批判始 
  南方周末:这一切城市表象的背后,是我们对“先进”和现代生活的功利化定义? 
  俞孔坚:所以,要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审美品位和审美意识,包括什么是高雅的,什么是落后的理念。我们现在向往的高雅的生活都是高碳的高消费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会这样?几千年审美的趣味已经实际上培养了我们向往贵族生活的价值观。进行低碳生活,我们要从审美观和文化上进行反思,要彻底抛弃和批判那种生活方式。 
  南方周末:这种生活方式的根源,在你看来,是西方消费主义的影响吗? 
  俞孔坚:我们一直说中国人热爱节约,只说对了一半。中国人其实也是最喜欢铺张的。这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正是因为太过节约导致了挥霍欲望的爆发。 
  它的危险在哪呢?中国的贫瘠资源只承担得起少数人享受这种生活方式。今天有了百分之四十的人在城市,土地已经不堪重负了。所以我们必须从批判自我、批判文化开始,不光要批判西方的消费主义的文化,也要批判中国自身的这种贵族文化和挥霍文化。 
  文化基础必须改变,这是整体结构性的基础。如果老百姓价值观改变不了,那么所有做法都可能没有效果。
危险的经济手段 
  南方周末:文化基础改变是长远的事情,我相信很多人会提出另一种思路——通过种种经济手段,市场化的杠杆来调节或引导改变。 
  俞孔坚:这是很危险的。经济的办法就是折算成某种价值、货币价值,这就意味着可卖。比如白鳍豚,它本是不可标价的。一旦消失就永远消失,是无价的。不能说最后一对白鳍豚,标价一个亿,然后用这一个亿来治理长江,那没有意义。 
  当然不能说市场手段什么都不能解决。比如说为了节约资源,把水价标高一点,在某种意义上能发挥作用。 
  南方周末:从目前城市设计和规划的趋势来看,哪些生态基础设施是我们可以在不远的将来看到的? 
  俞孔坚:合理利用城市的热岛效应,包括水的处理、自流水的应用,各国都在实践。比如我们种植城市水稻,它可以汇集雨水,而不是被排到下水道里去,还可以使城市有生产的功能,变成好多动物的栖息场所,从而保护生物。 
  又比如,奥巴马夫妇在白宫种菜,这就是低碳生活方式。 
  在国外,防洪系统也改得比较早。欧美早就不修硬化的河道了,因为认识到对生物有害。另一种是大量使用乡土物种。我们现在还在大量使用奇花异卉,国外早就认识到乡土物种的重要意义。还有的比如屋顶花园,可以用来种庄稼、用来绿化。不光是绿化问题,还可以减小热量的吸收,增加绝热效果,解决热岛效应等等。
  俞孔坚,1995年获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1997年回国创办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并在北京大学创办两个硕士学位点:景观设计学硕士和风景园林职业硕士。1998年创办国家甲级规划设计单位——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目前已达350多人的国际知名设计院。出版著作15部,并完成大量城市与景观的设计项目;促成了景观设计师成为国家正式认定的职业,并推动了景观设计学科在中国的确立。 
来源 | 南方周末 

标签: 俞孔坚

相关文章

节约型城乡规划

低碳城市——一个新的视野 1  国外研究与实践 1.1概念提出 低碳城市这一概念的提出起因是全球气候变化。  “低碳”一词首先出现在英国2003年<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

基于降碳固碳的低碳县域工业集中区规划选址研究

1.引言 包括县级市在内,我国有1700多个县。“十一五”开始,我国大多数县,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县,一般选择一至数个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建立县域工业集中区,以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工业集中区建...

建立和实施土地收购储备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研究背景和重要性     我国正处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各类建设用地对耕地的需求量与可供量之间的矛盾将日益突出,与此同时城镇内部存在大量闲置和低度利用的土地;盘活城镇内部存量土地和置换城镇内部...

论中国城市规划制度与世界接轨

1 几个概念的澄清 1.1“接轨”   “接轨”是一个轨道交通的技术术语的泛社会化概念,原意是两根不连接的或者不同标准的轨道的“接通(connecting)”。因此原来的不同标准都可以被改变,以达...

法国人经历的旧城改造(转)

法国人经历的旧城改造 在法国历史上,首都巴黎曾经历过多次翻天覆地的旧城改造。一百多年来,这些改造饱受各界争议,也不乏溢美之词。这些法国人曾经历过的旧城改造对今天的城市改造多少有点借鉴和启发。...

莫斯科与华盛顿的城市规划(转)

莫斯科与华盛顿的城市规划 作者:李勋明 莫斯科与华盛顿同是世界两个 超级大国的首都,莫斯科建城800多年,华盛顿建城才213年,这两座城市的规划别出心裁、巧夺天工,其立意之高远不得不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