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市规划一些问题的讨论——读《采访本上的城市》后

admin15年前城市规划论文1841

摘要

本文是读过《采访本上的城市》写的一篇读书报告,包括原书的内容概述,作者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我读过之后结合实际的案例对一些问题的讨论,最后对原书作了总的评价。

关键词:王军 采访本上的城市 城市规划 建筑设计 遗产保护

引言

本文主要通过阅读本书,基于城市规划的本质,设计的起点,城市结构,文化遗产保护对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1内容概述

《采访本上的城市》的作者是一名记者,主要通过描写城市中出现的很多不合理的现象,暴漏了中国城市存在的很多问题,其中涉及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遗产保护众多方面的问题,由于作者是一名非城市规划专业人士,加之原书各章之间不存在很强的逻辑关系,我将书内容安章进行了总结,并在总结后我将其涉及的城市规划问题以关键词出现,以便显示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批判的讲了大马路给城市带来的很多问题。其中涉及的关键词有:邻里单位、小区规划、公共交通、新都市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交通分级、赖特“广亩城市”、柯布西耶“梦幻之城”。

第二章讲了北京、巴黎、均城以及美国遗产的破坏及保护。其中涉及的关键词有:故宫、巴黎、奥斯曼“巴黎改建”、保护体系、梁思成、贝聿铭

第三章指出规划中的圈地、政策、三种规划、单中心的问题。其中涉及的关键词有:总体规划、城市人口、城市规模、人口规模、土地利用规划,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市域、市区、城镇体系规划、城市群、城市结构、单中心,多中心

第四章谈了当前建筑界人们比较热议的几栋建筑。其中涉及的关键词有:贝聿铭、卢浮宫、安德鲁、世界遗产、设计起点、中国文化、鸟巢、苏州博物馆

第五章谈了城市再开发过程中忽视的很多社会问题。其中涉及的关键词有:拆迁、历史文化名城、住宅、拉动内需、危旧房改造

第六章讲了老北京文化遗产的破坏。其中涉及到的关键词有:明清北京城、保护、开发、整体保护、保护规划、胡同、雅典。

第七章讲了南京文化遗产的破坏。其中涉及的关键词有:文化、拆迁、保护,物质计划、社会计划,保护规划。

 2理论与方法

    本文采用了报告文学的形式,里面有对相关人物的采访,有对具体事物的陈述,很多内容也是作者的一些采访报道。书中要阐述内容归属于后现代主义,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始终以政策和文化作为标尺,对城市规划问题进行了展示,同时试图通过采访解决或者回答城市规划中出现的问题。

 3扩展讨论或个案分析

本部分选取了书中内容的四个方面,基于城市规划的本质,设计的起点,城市结构,文化遗产保护对一些问题进行了扩展讨论

      3.1基于城市规划的本质一些问题的扩展讨论

作者在书中提到城市规划的本质是为了创造美好的生活。作者列举现实城市规划中出现的违背城市规划本质的很多问题:城市失去安全感以致使封闭“大门社区”的产生;现实的城市道路不是以人为角度去考虑,而是以车为角度去考虑;靠修大马路去解决不了城市交通问题,在城市中修“公路”的城市快速路对城市的分割等。这些问题看似表面问题,都是城市规划的核心问题,是作者通过“用心去体会城市”得出来的,这些问题的产生有着它深层次的原因,问题的提出是好的,如何解决问题,作者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或者说回答的有些浅显。

我主要想谈一下我对解决这些问题的看法,一个问题的真正解决办法不是通过产生问题的直接原因去解决的,如果通过直接原因去解决,有可能产生更大的问题,现实中的城市中修了好多大马路,所有城市趋同,忽视了城市的多样性,忽视了人的角度等,面对这些城市规划中所出现的问题,作者似乎倾向于赞同新都市主义的观点,就是用老都市的模式来解决现代主义所出现的问题,希望从城市的社区,邻里,尺度等方面来实现回归,我在想是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把现有的宽而稀的“大马路”全部拆掉,改成窄而密的传统模式的道路?如果真这样解决问题,我觉得和当年把传统的街区改成“大马路”粗暴式的改造没什么区别。宽而稀的大马路是基于“功能主义”理念的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而产生的,其产生背景是工业化,其初衷是基于城市规划本质单一效率方面去所考虑的,忽视了对城市中人文的关怀。作者提出的这些城市问题我觉得非常值的思考,特别他在第一章“非常城市”中提到的很多观点,我觉得他是以他自己对城市的感受,以及以他的感受对采访记录讲了编排,当然这些观点都是以人的感性出发点去考虑的,这些问题当然是很有意义的,但是我觉这些问题在城市规划中应该对于不同的地块区别对待,对于传统老区的改造,对于历史文化保护区,对于新开发区,作者所倾向的观点可以去考虑,对于现代主义理念城市的建成区的更新改造,我觉得应该慎之,因为建成区的宽而稀的大马路格局已经形成。

      3.2城市结构对于城市的重要性的扩展讨论

作者在书中提到很多学者的观点,在北京总体规划上,应该从结构上去解决问题, 走“多中心”代替“单中心+卫星城”的发展模式,在半个世纪之前,梁思成,陈占祥提出了“新旧分开”的发展模式,北京的发展一直走单中心的发展之路,吴良镛等学者重新提出了梁先生当年提出的道路:为了提高首都政治中心,建筑环境的改善,应在一定时期、条件充许时,考虑新行政区的可能。全国的很多城市一直走单中心的发展道路,出现了很多城市问题,其实很多城市问题是要靠城市结构去解决的问题,不是靠产生问题本身的原因去解决问题的。很多城市出现了交通拥堵,加宽马路是否能够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只能说能够减缓交通拥堵问题,从长远角度来看,加宽马路会吸引更多的车流,引起更大的拥堵。我觉得或者我比较同意很多学者的观点,城市交通问题是要靠城市结构去解决问题,书中第一章“非常城市”中提到了通过窄而密的道路去解决,我觉得这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

城市交通为什么发生了拥堵,很大程度是因为在老城中放了不合理的功能,引起了大的交通流,造成老城的交通拥堵,只有靠改变城市结构,把老城中很多功能甩出去,改变城市结构,由单中心变为多中心。国内很多城市在这方面作了很多尝试。西安市政府北迁至西安北郊,昆明市政府南迁其郊县呈贡县,这些都是为了改变城市结构。当然城市结构的变迁,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单中心的陷阱”。

城市结构的转变对于城市的很多方面有着重大影响。西咸经济一体化提出了好多年,其实西咸经济一体化是对西安或者咸阳来说是城市结构的一种变化,对于西咸经济一体化,电信、通讯、公交一体化,对民众带来的好处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要正确处理城市结构,才会朝着好的方面发展,否则会造成很多城市问题,大西安规划,其西安主城区的规划范围,包括了咸阳的主城区和西安的主城区,在这两个主城区之间夹着丰镐二京遗址、秦阿房宫遗址、汉长安遗址、秦咸阳城遗址。在大西安主城区的发展过程中,这些遗址区面临着很大威胁,我非常同意尤涛老师的观点,通过城市结构去解决问题,但是我一直担心一个事实,随着大西安城市人口规模的加大,而用地规模一定的情况下,这种多核心的结构模式演变成一个更大范围的的单中心结构模式,如果真这样,西安的大遗址区会和北京老城破坏的惨痛教训走上同样的道路。

      3.3设计的起点一些问题的扩展讨论

    书中在“非常建筑”中介绍了贝聿铭、安德鲁、福斯特、梁思成等建筑师的作品,使我对设计的起点进行了总结思考。

建筑师贝聿铭设计了好多在世界有名的建筑,特别是法国卢浮宫前面那个金字塔。他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时谈了两方面的东西,一方面是新的方面是免不了的,一定要向前走,确定的;另一方面,苏州文化一定要表现。吴良镛先生在谈到为什么请贝聿铭时说到,国外的建筑师,他不放心,不了解中国文化。梁思成先生当年对于中国建筑的发展提出了“中而新”的观点,福斯特对于贝聿铭建筑中采用中国园林的手法进行了肯定。从这一些建筑师的观点中可以明显的可以看出,设计起点必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继承,一方面要有创新。通过好多课程的学习,我也慢慢的认识到文化对于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的重要性,现在我对如何向传统文化,向历史找设计的起点,这是我目前正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书中提到了安德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梅德隆设计的鸟巢,库哈斯设计的CCTV大楼,记者王军对其主创建筑师进行了采访。这几栋建筑在建筑规划界争议很大,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批判,我觉得批判的意见可以保留。通过本书的介绍,也可以看出这也是中国建筑设计界的一种潮流或者思潮。洋设计在中国大地最近几年很流行,在身边的城市,西安也有好多。安德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无论建筑还是其它,都没有一个固定的传统,变化是很多的,因为中国文化灿烂而多样,我不能像其它设计师那样,从中国文化中吸取一点点东西硬加进来,这并不好,比如说中国的屋顶、一些装饰物,设计到建筑中去,就不是很大气”。虽然安德鲁国家大剧院建筑批判的意见可以保留,但是我们从安德鲁的采访中,也可以看到,中国建筑设计中,我们没有我们自己的理论,没有形成自己设计的理论系统,我们一直在沿用别人的设计手法与系统,而对于传统的《营造法式》,虽然不适合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我们也没有继承下来,其实这个问题也是整个中国文化都所面对的一个问题,学中文的不读《红楼梦》;学中医的不读《黄帝内经》;学建筑的不读《营造法式》;学规划的不知唐长安一个坊多长多宽,我们在整个文化的创新过程中如何继承,我觉得应该思考。

   3.4遗产保护方面一些问题的扩展总结

遗产保护方面作者在书中记述了北京、南京等一些遗产破坏的案例,当然也介绍了法国,美国的一些情况。 其中涉及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包括以危房改造的名义使遗产遭到破坏,拆迁,如何保护与更新等,我把其归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结构方面的保护,一方面是社会结构方面的保护。

3.4.1物质结构方面的保护

遗产保护方面书中涉及的问题主要有进入遗产的范围,更新的方式,整体式保护,建筑遗产保护的一些问题。

书中在提到国家博物馆改建之争时,马未都提到国家博物馆是为迎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建设的“十大建筑”之一,是那个时代仅次于人民代表大会堂的代表性工程,理应作为文物来保护,像这样的历史性建筑,只留下一层皮行吗?马未都的这段话涉及到文化遗产保护外延扩大的问题,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从最开始的“文物保护”慢慢发展到今天的“文化遗产保护”,其最根本的改变,是保护的外延和内涵不断的扩大,外延的扩大其中一方面就是在时间外延上的扩大,保护的范围不仅仅是在历史比较早的代表性建筑才能进入遗产的保护范围,时间并不是建筑进入遗产保护范围的唯一标准。作为建国时竣工的“十大建筑”,代表了新中国当时建筑的代表,参照国内学者对于遗产的标准的相关评价,我觉得是可以进入遗产的保护范围的。

在遗产的保护方式上,相关国际宪章提出了很多保护方法,这些保护方法是基于石结构建筑的保护基础上。其保护很多方法不适合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和中国传统的哲学理念有着很大关系,讲究天人合一,建筑是有生命的,生命是有轮回的,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在使用很长时间后,是要翻新的,我们不能说这种翻新就是违反遗产保护真实性原则。在这个问题上,作者以及书中很多学者提到吴良镛先生提出的有机更新理论。作者在书中提到中规院边兰春工程师运用吴先生的观点,对北京胡同的更新改造,提出以“院落”为单位进行渐近的小规模的有机更新改造,防止大规模改造对历史街区带来的破坏,一个院落、一个院落地逐步进行保护修缮、改造和更新,更新建筑不得破坏原有的建筑院落布局,胡同肌理和历史风貌。吴先生提出有机更新理论对于保护更新是非常好的,但是我觉得我们后来者应该在这方面作更大的探索,对于中国木结构的建筑应如何保护?什么才时中国木结构建筑的真实性?我们中国学者应该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中,提出我们自己的观点,并且得到国际相关机构的认可,我们不能一直跑在别人后面,老跟着别人说话。

3.4.2社会结构方面的保护

文化遗产保护不仅仅是为了保护遗产的物质本体,更重要的是要保护遗产与人之间在常期的共存中发生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从某种角度讲,就是文化。作者在书中引用作家冯骥才的话:“好多规划就是尸检报告,就是把原来丰富的历史积淀的整体给解构了,完全安功能重新划分,我们对我们的城市没有作过文化上的认定,我们现在谈的较多的是物质性的建筑,可对他里面人的灵魂和人与地域的关系,也就是非物质关系,没有进行研究,就开始动手了。”这种类似的观点,俞孔坚在其《反规划途径》一书中,从景观生态角度谈了对于文化生态的保护。王军在书中列举了很多这方面的问题,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赵辰在谈到一个保护规划时说到:“我们作了半天,也只是作了一个形态,一个壳子。我们作的是物质计划,是没有能力作社会计划。我提出一部分人应该回来,但这已不是我能管的事情。包括拆迁中有的居民可能找到了好的房子,却失去生存的条件,这些是应该有社会学介入的,而我们受学科限制,还渗透不到这个层面”。文化遗产保护对于人与遗产的这种文化生态关系,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我觉得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破坏起来很容易,但是当我们在破坏之后,我们再要重新建构一个文化生态,将会非常的难,甚至很难建构起来。

4评价

《采访本上的城市》本书提出很多城市规划中看似表面的问题,却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实质问题,以上扩展阅读只是我对里面我比较感兴趣的重点四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其中书中涉及的其它方面问题很多,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始终以政策和文化作为分析规划一个标尺,文中所展示的内容,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民众进行城市规划知识的普及,使民众对城市规划能有所了解与认识,是非常有意义的。

文章所展示的观点是以对现代主义功能城市的一个回应,对现代主义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展示。我觉得作者忽视一个问题,中国城市规划所出现的问题,并不全是作者在文中所展示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建设量之大,是历史上没有的,不是所有规划建设,都可以精巧细啄的,我们至少在当前,没有能力进行这方面的工作。比如对于任何一项建设,都要作环评,而在现实中,我们是没有这方面的能力作这些工作的。所以,我觉得这也是导致作者在书所讲问题的一些原因。

我把这本书和1961年雅可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进行了比照,这两本书有很多共同之处,其作者都有共同的职业背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1961年出版后,在美国城市规划界引起了轰动;今天,这本书的出版,不能说轰动,但是从某些方面,引起很多城市规划学者对于书中观点的关注。隔了半个世纪了,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这本书中的观点只能说是城市规划在其发展过程中一个理论流派,其批判的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柯布西耶的城市规划理论,赖特的广亩城市等,今天看来,这些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理论还是运用在现实的城市规划中,并不像雅可布斯当年说的有多么极端的不对。所以,我觉得应该客观对待书中的观点,我们不要因为出问题,而完全否定城市规划理论在新中国走过的历程,这一历程也是城市规划先辈们作过非常坎坷探索的,但是,我这样评价并不是否认记者王军书中的观点,他所提出的问题会给我作城市规划时,思考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角度,这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简·雅可布斯.美国大城市死与生[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1

[2]单霁翔.从“文物保护”到“文化遗产保护”[M].天津:天大出版社,2008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2aa86c0100lwmr.html?retcode=0

相关文章

世界知名城市规划师杜地阳:城市不只属于小汽车

让—玛丽·迪蒂耶尔(Jeanmarie·Duthilleul),中文名杜地阳,世界知名城市规划师、建筑设计师。杜地阳1952年出生于法国,现任法国AREP公司(隶属法国国家铁路集团)总裁。杜地阳参加过...

城市规划浪费背后:有多少建筑可以推倒重来

看过川剧"变脸"节目的人,无不为演员精湛娴熟的技巧钦羡赞叹。然而,时至今日,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这项舞台上的节目却经常在一些城市规划的现实中上演。宏伟建筑刚建好不久,就面临被拆迁的命运;大型广场...

上海存量工业用地盘活利用的机制与政策创新研究(转)

上海存量工业用地盘活利用的机制与政策创新研究 卢为民(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 内容提要:上海人多地少,土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加大存量用地盘活利用力度,已成为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为什么说“政府做围墙外的事、企业做围墙内的事”?

现在,国内一些城市政府不仅做“企业围墙外的事”,也做“企业围墙内的事”,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合理、产业重点不突出等一系列问题。近段时间,全国一些地区 由于盲目上项目、搞投资,出现产能严重过剩现象,甚至已经...

世纪之交的中国城市等级规模体系(转)

世纪之交的中国城市等级规模体系 根据全国设市城市及其人口统计资料,1998年,全国设市城市已达 668个,建制镇达18800个,与1978年的193个设市城市和2173个建制镇相比,...

国外物流园区规划及经营模式

据统计,全国在建和已建成的各类物流园区已经逾千,然而空置率却达到60%。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吴清一指出,物流园区不景气不是运作的问题,也不是环境条件的突然变化,而是大多数在规划阶段就已经埋下了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