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违法搭建 当心自家房产证被冻结(转)
连日来,本报跟随中心城区治违人员现场执法,曝光了各类违法建设,客观报道了治理违法建设的辛酸苦辣,发现难、认定难、执法难、拆除难等种种治违困难也随之暴露出来。记者从市城乡规划监督机构了解到,成都市正在进行有关方面的调研,拟通过增加违法建设成本、整合行政资源等多种方式,综合治理违法建设。
思考一:当事人承担强拆费?
拆违成本高,这是几天来的走访中,各治违执法部门反映最多的难题。据了解,拆除违法建设的费用平均为200元/平方米,而这仅仅是拆违投入的工具等“材料费”,不含“人工费”;而要拆除小区内搭建的“楼上楼”,治违成本还会更高。不少“楼上楼”进出的唯一通道是住在顶楼的居民的家,这些居民本就是违法建设的当事人,对于执法持抵制态度,另一方面执法人员又不能违反法律从居民家中进出进行强拆,无奈之下,只有专门搭一条“楼道”,有一次武侯区在执法中,仅搭建上下楼顶的通道就花费了数万元。目前,强制拆除违法建设的成本由区、街道两级政府财政承担,“而这实际上是不合理的,于法于理,这笔费用都该由当事人出,应该增加当事人的违法成本!”据介绍,强拆费用由当事人“买单”是有法律依据的,但如何执行却是面临的客观难题。我市已开展这方面的调研,拟制定具体的政策,包括如何核定花费、如何收取、谁来收取等,让“当事人承担强拆费”能得以有效地执行和落实。
思考二:物管当监督“线人”?
违法建设非常容易死灰复燃。在一周的走访中,记者听到很多执法人员都说,花了大量人力、物力拆除违法建设,可能执法人员转身刚走,当事人就又搭建起来。尤其是住宅小区的“楼上楼”,由于面积不大、搭建容易,仅仅一周就能修建成型。为了及早发现违法建设,我市建立起了“网格化”监督体系,划格子、分片区确定监督人员和巡查人员,定人、定格、定桩。但随着越来越多电梯公寓的兴建,小区建筑楼层越来越高,对住宅小区楼顶违法搭建客观上存在监管难的情况。对此,中心城区治违部门纷纷和物管寻求合作,由物管担任违法建设的“线人”,如金牛区城管局和房管局专门下发了有关文件,高新区城管局和物管公司签合约等。据了解,一些区正尝试在所有新建小区广泛推广这种监管方式,亦即“发现违建及时上报”将成为物管应尽的义务。
思考三:违建不拆房子不能卖?
在对武侯区的走访中,记者听到这样一件事:从执法部门开出调查通知书到处罚告知书的几个月中,一位违法建设的当事人不仅避而不见,而且抢在执法部门强拆前,将房屋出售。事实上,在治违过程中,几乎每例违法建设的当事人都曾经和执法人员“捉迷藏”,而要完善治违的法律程序,当事人必须“知晓”并书面签字确认,这使得很多违建迟迟得不到解决。对此,很多执法人员认为,违法建设违法成本低,因此当事人能够肆无忌惮,如果能够加强监管力度,形成“连坐”,就能有效遏制违法建设,“这就好比车辆违法不处理就过不了年检一样。”对此,我市正在酝酿整合行政资源,房管、工商等多部门联动,综合治理违建。“比如,如果被认定为违建,就暂时‘冻结’合法房屋的房产证,不能买卖;利用违法搭建营业的,营业执照就不准过关。”
据介绍,治理违法建设已被纳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内容之一,目前我市正在制定方案,一场“治违”风暴即将掀起。我市也正在进行有关方面的调研,力争打出“组合拳”,形成治违的长效机制。有关政策什么时候能制定?据透露,就在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