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高温城市洪水城市交通城市空气城市人口都悖论
城市高温为什么不提农村高温呢?,高温的主要原因虽然是天气因素,但城市的人类行为地对环境施加的影响,更起着加剧的作用,其中,最为关键和直接的,是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集聚是城市的一个显著特征,就如同蜂窝一样,人口太密集了,据有关资料显示2006年,北京有部分地区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28133人。北京的建筑面积总量不得而知,但大家通过北京的城市图片可以看到高楼林立哦,建筑密度高,容积率高,绿地率低,城市绿化覆盖率低。
北京城市规模高速扩张,新建筑大多表现为高蓄热、非生态的特征,基本上是全密封、全空调设计,导致这些建筑犹如星罗棋布分布在城市中的“加热棒”,源源不断生产热量。屋顶绿化是国外城市普遍采取的最有效的建筑降温方式,研究显示,屋顶绿化能使夏季屋面温度下降20℃—40℃,室内温度下降4℃—6℃。可在北京,屋顶绿化的推广却十分缓慢。据统计,北京城区可做屋顶绿化的面积超过7000万平方米,但已绿化的屋顶面积还不及这个数据的1%。大家都应该理解,屋顶绿化的造价高啊。
北京城市的绿化率在全国位居前列,不过绿化对于城市“降温”并未充分发挥作用。科学研究表明,在相同面积的绿地上,具有乔灌草复层种植结构的绿地,能够从环境中吸收更多的热量,更好地发挥其改善环境小气候的作用,降低温度,增加空气湿度。可是,北京的绿化多以“平面绿化”(草坪)居多,而耗水少,“降温”效果更好的“垂直绿化”(树木、灌木),面积仍然有限。
更不用说,北京还存在着大量的不透水地面,这些由水泥、柏油等组成的硬化地面,由于没有自然植被,无法通过水分蒸发冷却,形同一块块巨大的“吸热海绵”,大大加重了城区的高温和干燥。
当然这不是北京一个城市的问题。中国城市的规划与建设都存在以上误区,这大大削弱了城市对于高温灾害的抵御能力,而这些误区的背后,显示出城市建设在“生态”上认识不足。高楼大厦建设强调求新求奇,在外观上大胆突破,但对于建筑本身的生态作用却很少顾及;城市绿化主要以增加城市美观为目的,诚然,美化是绿化的重要功能,但绿化最重要的功能其实是生态功能。
在规划与建设中更多引入“生态”的思维,这当然不只是个口号,需要实实在在的制度保障。
遏制高蓄热、非生态的高楼大厦继续在城市扩张,相关政府部门应以环境优先为原则严格把关,促使城市建筑更多使用可循环和再生材料,降低建筑能耗,同时还可考虑给绿色建筑以更多的税费优惠,以经济杠杆推动建筑的“绿化”。
北京的园林绿化需要确立新的原则,即在生态功能的基础上进行美的设计,使园林绿化实现以环保为主的多种效应,让满城的绿荫,成为守护城市生态安全和公众健康的坚固防线。而对于备受舆论批判,雨时积水、热时蓄热的城市硬化地面,则需要拿出一个改造计划。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口号,而一个生活美好的城市,必然建立在良好的生态循环之上,上海世博许多场馆的建设,正是体现出这样的绿色理念,对此,北京不妨借鉴之。
城市,发展的正确方向到底如何,城市人口不是实验品,我们需要积极的态度,稳步朝向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们不要新概念,我们不要响亮空号,我们不要悖论,我们要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