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城市蓝皮书》发布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8》以“‘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展望”为主题,研究总结了中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各个领域在“十二五”阶段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了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面临的形势和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十三五”期间中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对策建议。
该书研究表明,“十二五”期间,中国的城镇化率实现了两大重要突破:2010~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并开始超过50.0%,中国整体进入城市型社会阶段;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2.6%,超过世界总体水平(52.5%),并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年均0.5个百分点)快速推进。与此同时,中国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在“十二五”期间还取得了很多实质性进展,城镇化的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城市群的载体功能日益显著,城市经济实力、社会事业、创新创业等领域的水平均不断提升,城乡收入差距逐年缩小。但是,中国城市在规划管理、经济增长方式、空间布局、科技创新、社会矛盾、安全管理、环境污染等方面依然问题突出、有待改善。
针对当下城市发展的重点问题,蓝皮书提出了具体详实的调研结果:我国许多城市规划缺乏长期性;产业对城市发展支撑明显不足,城镇就业存在较大缺口;全国“亚健康”城市仍占九成以上;城镇化的速度将有所放缓,预计“十三五”时期全国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将略低于1个百分点,到2020年城镇化率将在60%左右。
报告指出,在新常态下,可预期的城市发展时序内,存在几个极其重要、需要特别关注的时间节点。
一是国家整体发展战略面临新的选择。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和总体战略部署,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初步实现,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阶段性目标达成,在国家层面将形成新的战略性目标体系。从“中国梦”的内涵表述来看,必然是以迈向世界一流强国、建设现代文明社会为目标。而城市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必将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和先遣队。
二是劳动力供给规模出现转折性变化。随着人口生育率的下降,中国正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2030年左右中国人口将出现负增长,但劳动力供给规模的下滑会更早于此。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1月发布的数据,中国劳动力人口数量已经连续3年出现下降,预计“十三五”期间,这种下降趋势会进一步加快,且数量进一步加大。人口规模特别是劳动力供给规模的转折性变化,标志着人口红利将彻底消失,人力成本将更加高昂,我国在传统制造业的低成本要素优势逐步丧失,同时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将对城市经济社会运行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三是传统资源型产业步入下行通道。由于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以及生态环境约束的不断加强,传统资源型产业将总体步入下行通道,此趋势对资源性开发产业、资源加工产业、房地产业等传统行业是长期利空,对于严重依赖土地出让金的城市政府财政影响尤大。更为重要的是,大量的产业资本将从传统产业领域逐步退出,寻求新的投资方向。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政府财税体制改革、财政体制创新成为当务之急。
四是全面进入城市型社会。截止到2014年底,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4.8%,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超过60%,到2030年将达到70%左右,也就是说,“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全面进入城市型社会,同时城镇化从以速度为主转向速度、质量并重的发展阶段。在这一新的时期,城市经济将占据主导性地位,城镇化将取代工业化成为中国发展的主要动力。
五是正式迈向服务经济时代。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服务经济时代。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经济已全面向服务经济转型,服务业日益成为国际分工和产业价值链的重要环节,成为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核心领域。大力发展服务经济,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成为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