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管理交流9月11日上午
居住区密度不是不能大于的问题,是大不了。按照日照距退让要求,就大不起来,我们这里多层住宅按照1:1退让,建筑密度一般不高于25%,加点商业,学校,社区用房,不高于30%
问题二:建设项目专家评审会在用地阶段还是工程阶段?必须提供什么材料?(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许可证?土地证?规划条件?)
用地证之前,方案阶段。一般修规的专家会提供设计条件及文本成果。其实修规成果里面应该包含上位规划及设计条件等内容了。
问题三:,安置区与棚户区项目的区别?
棚户区是指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平房密度大、使用年限久、房屋质量差、人均建筑面积小、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交通不便利、治安和消防隐患大、环境卫生脏、乱、差的区域。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全国各个地区的棚户区界定标准都不同。例如:
江苏
江苏省界定棚户区的标准是:一是主要以木板、土坯、240mm厚砖墙为承重结构,以油毡或石棉瓦为屋面材料的简易房屋和棚厦房屋;二是低洼易涝、基础设施配套不齐的小平房;三是按建设部《房屋等级评定标准》和《危险房屋鉴定标准》评定为严重损坏房、危险房的房屋;棚户房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的为棚户区。
上海
在上海,棚户区主要是指上海解放前,沿苏州河的是纺织厂、纺织机械厂,很多外地来的女工就在纺织厂工作,男的在纺织机械厂,他们一批一批来,有老乡有亲戚,慢慢聚集在一起搭建私房就形成了当前的村落。
1949年之前,上海市政当局为控制棚户区蔓延,曾以有碍市容观瞻为由对棚户实施取缔,遭到棚户居民的激烈抵制。1920年代末至1940年代末的上海市政府还曾动用各种力量,推行贫民住宅安置工程,内容包括建造“平民住所”、“平民村”,组织“义卖房屋”等,但这些清理与安置措施,既不能阻挡源源而来的流民潮,也不能阻挡流民搭建棚屋的需求和意志。
上海解放后,清除和改造棚户区,同样是城市治理的燃眉之急。任务之艰巨也是前所未有。据统计,截至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上海的棚户区占地面积1109万平方米,棚户简屋197500间,建筑面积322.8万平方米,共居住着115万人。这些统计数字还不包括大量见缝插针的“旱船”、“草棚”、“水上阁楼”。
北京
2015年北京计划对118个棚户区项目进行改造和环境整治,总共涉及5万多户居民,8成居民位于城六区。其中,除了此前未完成的项目之外,全市还新增23个棚户区改造项目。